怎么对抗练琴中的枯燥心理?



        每个习琴的学子,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学琴一段时间后,起初那份爱不释手的热情就被练琴中的枯燥感所打败。这个问题,无论是本身爱音乐的人还是不怎么爱音乐的人,都无法避免。但是,拥有一颗爱幻想的心灵能够帮助你更顺利地度过这样的坎。

 

        作为一个从小骨子里爱音乐的娃(曾经是娃,现在是奔三小青年),我的习琴练琴过程也是惨不忍睹的:学习一年左右,也是十分钟都如坐针毡,恨不得戴胶布的时间再拖长那么一点点;碰到妈妈严厉的喝声,我头破发麻,内心有小鹿乱撞(比喻乱入),只好乖乖坐直了,低头乖乖弹;有时候弹得乏了,我也像现在我很多学生那样,手肘耷拉在琴头,用一种很敷衍的姿势去拨弄琴弦;和妈妈因为练琴的事拌嘴了,就会赌气地把琴往墙的方向推——当时我的琴靠墙放,谱架就在墙与琴之间——然后谱架就在墙上划出一道道石灰。

 

        有时候,我灵感忽至,就有了对抗枯燥的方法,说起来很幼稚,我是在脑子里回放一些看过的电视连续剧的画面,然后弹曲子给它们配乐,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弹着《穿花蜂》,脑补着薛宝钗扑蝶;弹着《湘妃泪》,脑补黛玉葬花;弹着《自由花》,脑补黛玉宝玉闹情绪又和好;弹着《开扇窗》,脑补元妃省亲。就是这么一集一集地用《红楼梦》里的画面,来稀释反复弹曲子的无聊,就好像进入了电视剧里的世界。

 

        现在我也会给别人写的剧本配乐,我也能根据编剧的要求——比如“欢乐”“童真”“忧伤”“磅礴”“坏蛋来了”作出相应的曲子,来体现剧情需要的情绪,多少也得益儿时边练琴边幻想的游戏。音乐本来是情感的艺术,多接受文学的熏陶,发掘出内在的不同感觉、感情,对你理解乃至发挥出不同曲目的乐趣是有利无弊的。最近我研究了《知否》的配乐,作曲家也曾给《闯关东》配过乐,一部表现家长里短的平淡生活,一部表现背井离乡的颠沛生涯,他都能调动起音乐的元素,对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情绪、命运做出恰如其分的咏叹。

 

花招 林小娘孟可;吕亮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电视剧原声带

(林小娘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计赶着一计,计计细密无缝)

隐忍 卫小娘孟可;吕亮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电视剧原声带(卫小娘的隐忍和坚毅,低调和智慧,你听出来了吗?)

笨拙 王氏孟可;吕亮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电视剧原声带

(快乐源泉大娘子,低音管最适合表现这类憨傻的人物呢)

 

        现在的小朋友们基本上都会学习画画,画,就有色彩(哪怕墨画也是有色彩的),有线条,色彩和线条都是直观的有形的,也最容易唤起孩子的情绪。弹琴是有声音的,音有高有低,又长又短,你听倍高音1,像不像一枚小小的银针落到玻璃上?叮!听倍低音1,像不像寒山寺的大钟?轰隆!低音区的大撮,全音符,我觉得像商周宫廷乐队里的低音钟鼓。你若联想到了其他你所熟悉的事物,成啊!就像我一个学生学四点勾托抹托时,跟我说听起来好像那几根弦在唱“勾托抹托”,我说好,我鼓励这样的联想,它们本就是每个人克服枯燥感的一剂良药,有了它,老师可以省不少心,不用想法设法给你找比喻了(哈哈哈哈)。

        今天的练(sou)琴建(zhu)议(yi)就是,调动起你内心的图像,来帮你对抗练琴中的枯燥感,用想象的创意来丰富练琴的乐趣。你,get到这一技能了吗?快快练起来吧~

 


评论0条评论

    潇湘夕岚+关注

    古筝/编曲/作曲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