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笔者在《秦筝》第丨期发表拙文《中国古筝现状思考》,指出筝乐有“以声代韵”取代“以韵补声”之势。20年过去了,中国古筝现状又如何?古筝的传承和发展路在何方?
纵观当今民乐现状,许多年轻演奏家(尤其是学院派)在演奏技术、音乐理念上有追赶西洋乐器之势,拿二胡当小提琴使,拿竹笛当长笛使,用二胡演奏巴赫、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家的作品等等,古筝也然,视古筝为“东方钢琴”并引为自豪。古筝是一音一弦的民族乐器,钢琴是一音一键的西洋乐器,现代古筝较多地借鉴钢琴的演奏手法,“右手技术左手化”,强调各指头的独立、解放;追求新音响、大音量并向“多声化”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拓宽了筝乐艺术表现力,“东方钢琴”应运而生。古筝演奏“钢琴化”带来了演奏高难度、炫技性快板段落时的游刃有余、轻松流畅,也出现王英睿博士所指出的:“声大于韵、有快无慢、有动无静。许多乐曲因为速度太快,没有余韵,超过了人们对声音接受的局限,乐曲一停,印象全无”之弊端。古筝演奏“钢琴化”,以学院派为代表在教学、演出、比赛中进行着的“技术“竞争,引起了前辈和名家的忧虑和不安。
已故古筝家李连生老师在《论“颤”是筝的灵魂》中指出:“筝不能倚老卖老,可也不应该也没必要老盯着自己的所谓不足和局限而妄自菲薄,整天盲目跟着人家跑。古筝不是万能乐器,它做了它能做和该做的,足矣。”项斯华老师2OO7年在沈阳等音乐学院讲座中强调:“无论是演奏或创作,筝本位──表现筝的特性──筝化──才是中国筝乐风格的核心部份。……在古筝演奏中,轻忽左手音腔的表现等于丧失灵魂。”赵登山老师明确指出:“余音绕梁” ,一直是我们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追求。怎么产生这个效果?在古筝弹奏上,主要是通过韵味展现出来的。”
无庸置疑,中国筝乐的灵魂是“二变”之音,是左手按音派生的韵味。古筝弹奏中较多地借鉴钢琴的演奏手法而忽略筝的性能和传统技巧,“以声代韵”取代“以韵补声”乃是剑走偏锋。古筝的型制、演奏法决定了古筝与钢琴存在着力度、速度、音响的全方位差距。看了“中国古筝网”播放的钢琴大师刘诗昆1977演奏的钢琴协奏曲《战台风》,其中附有一段文字:“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倒想要问一问:“小伙伴们,看完钢琴版的《战台风》,你们被惊醒了吗?!”
【主要参考文献】
王英睿:《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第三节―世纪末的反思),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6第一版。
李连生﹕《论“颤”是筝的灵魂》,澄海’93中国古筝潮乐艺术节资料汇编,1993中秋。
吴赣伯﹕《“去中国音乐化”在海内外的状况和思考》,《秦筝》,2008第1期P10。
人物访谈﹕《访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登山先生》,《秦筝》,2016第1期P45。(新闻来源:高百坚)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