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单 红叶

古筝唱片 · 创建于:12-23

演奏家季节

播放全部 收藏


《筝乐新集一红叶》题解
乔建中
本辑为张维良先生专为香港青年古筝演奏家吴晓红编创的一组筝乐新曲。张氏江苏苏州人。自幼习笛、箫,十四岁即进入苏州京剧团、歌舞团任伴奏及独奏。一九七七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先後拜南北派笛子大家赵松庭、冯子存、陆春龄为师。同时向王酩、茅源、载宏成学习作曲。毕业後留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至今。与一般笛家不同的是,张氏除了教学、表演之外,还兼及作曲、写书、组织民间乐团、开展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二十余年间,足迹遍及亚、欧、非、美四大洲。遂成为一位知名的“横跨”音乐教育、演奏、创作、研究、文化交流活动诸领域的多“栖”青年音乐家。
张氏的笛艺,传统功底坚实深厚,诸派风格相容并蓄,笛、箫、埙众器皆通。然“融会贯通”之外,又以南派风格为其主要特色。半个世纪以来,南派笛艺先由赵松庭、陆春龄奠基,後有俞逊发承接,再有张维良、詹永明进一步加固,还有戴亚等一代新手弘扬。此传彼承之中,一门底蕴丰厚、曲目众多、风格浓郁、技巧嫺熟、特色鲜明的民族器乐独奏艺术流派就这样形成了。在这个“传承带”中,张氏乃“承上启下”之辈,其任重道远,可想而知矣!
吴晓红生於广州。自六岁起即在父亲指教下学习音乐,十二岁拜著名古筝演奏家饶宁新为师,专攻筝乐。一九八九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於香港演艺学院,并於当年荣获香港校际音乐节公开组及香港艺术节“中乐大赛”冠军。
近期,吴晓红以其全面、纯熟的演奏技艺、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及不断推演各类筝派曲目而在国内、国际民族器乐界赢得广泛声誉:先後在香港、大陆、台湾及新加坡等地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多次参与香港临时市政局、临时区域市政局、香港电台、香港音乐事务处等组织的演出活动:一九九七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与香港小交响乐团合作,在“庆祝回归道遥音乐会”上表演,诸多艺事,均获成功。
一九九六年以来,吴氏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俄罗斯爱 乐管弦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合作,两度录制个人专辑《梁祝》、《孟姜女》 。其中, 《梁祝》的销量不仅是亚太地区最高的唱片之一,而且居香港电台第四台古典音乐畅销榜第三位。
吴晓红目前为香港城市中乐团古筝首席兼独奏演员。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之余,同时致力於音乐教育。二OO一年吴氏在香港创办“吴晓红古筝艺术学院”和“香港儿童古筝团”,并继续兼任香港音乐事务处、香港音乐专科学校、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古筝导师。
《红叶》创作於二OOO年,乃张维良氏为扩展古筝艺术新的表现空间、寻找新的古筝音乐语言而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也可以看作是作者为新世纪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全面发展而献上的一份礼物。
《别》的所谓“新”,一是作者在题材方面的大力开掘,如将中国古典戏曲剧目(《别》) 、古代民谣(《吴歌》) 、丝路文化(《西域行》) 、地方乐种曲牌(《浪陶沙》)等引入筝乐,以此丰富古筝音乐的历史、文化、戏剧内容:二是探索古筝与箫、笛、鼓、人声及西方弦乐组合奏、重奏的多种可能性,从而为古筝艺术吸收姊妹艺术的不同语汇及其多样化表现形式提供了新思路。
古筝作为一件历史久远而又在二十世纪获得历史性进展的乐器,始终是依靠其丰腴的民间土壤和历代筝人的创造才能而保持其顽强生命的。每经历一个时代,它都能够融入其社会文化潮流并从其他音乐体栽汲取新的养份而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代有薪传,日益繁茂。在其艺术历程的峰回路转之间,形成了中国传统器乐艺术领域中一个独立的门类。特别是二十世纪後半叶,随著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转变,筝乐一方面在民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又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半个世纪以来,它在民间与专业两个差别很大的生态环境中,既有过多种融会、交流,又分别获得不同的发展机遇,使本领域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内涵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丰富。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大批改编、移植、创作的新曲目的不断涌现。至二十世纪末,筝乐已经成为与古琴、二胡、琵琶、笛子相并列、曲目文献最丰富的五类中国传统乐器之一。这一事实再一次证明,任何音乐表演门类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创作,其生命力就会逐渐枯萎。张、吴二位鼎力合作的意义和《红叶》的价值,恰在於此。

展开 收起

古筝曲列表9个

曲名 艺术家
乡愁 吴晓红
沧浪秋吟 吴晓红
西域行 吴晓红
晓春 吴晓红
吴晓红
浪淘沙 吴晓红
独语 吴晓红
吴歌 吴晓红
红叶 吴晓红

古筝唱片+关注

好听的专辑推荐

TA创建的曲单

×
商品封面

亲爱的用户,请购买流行古筝曲栏目课程后

试听/下载对应的伴奏音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