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器筑和轧筝复原探索——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举行

筑和轧筝合奏曲《锦绣神州》(片段)



近日,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论述”座谈会暨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器乐专场在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会议中心举行,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活动由北京乐器研究所研究员、演奏家彭丽颖主持。


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总经理张小川

荣任“2023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联合主席


论坛联合主席、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总经理张小川指出:对于非遗的传承,不但要对加强传统技艺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更要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加强文化融合创新,既保护好非遗的精湛技艺,又通过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北京星海钢琴集团一直重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失传的古乐器进行研究和复原,持续把民族乐器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光荣使命落实在行动上。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发言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强调,乐器是音乐的载体,在现场看到由彭丽颖带领团队复原的已失传的古乐器,是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成果。古乐器复原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以古籍记载史料进行复原,再现其历史真实性,维系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是“守正”,在复原过程中,结合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为古乐器注入新的活力,是“创新”,实现了古今的有机融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丰元凯发言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名誉理事丰元凯指出,中国的乐器改革推动了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乐器改革对器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借乐器改革的大趋势,做好失传古乐器复原工作。要把筑和轧筝的复原经验总结好、推广好,对其它失传古乐器的复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萌

展示其研制的改良古筝“多声弦制筝”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萌展示了其研制的改良古筝“多声弦制筝”,多声弦制筝是目前国内外使用率最高的改良古筝,并详细地介绍了其研制过程。她认为,多声弦制筝和复原的筑、轧筝都是器乐领域守正创新的代表,乐器领域需要更多这样的成果。最后,郜雅还现场演奏了多声弦制筝。


郜雅向来宾展示改良筝——多声弦制筝


彭丽颖展示复原乐器“燕京八绝”系列


彭丽颖回顾了带领团队复原筑和轧筝的整个历程,她认为,比对研究多种古籍记载是基础,要从古代记载乐器使用场景、文化历史背景的视角等多个方面作系统分析考量,经过对材料、音域、音色、制式、演奏方式等作了反复探索实验后才完成定性定型,是一个复杂再创造的过程。她介绍了现场的融合了“燕京八绝”非遗传统技艺的筑和轧筝。“希望通过乐器对燕京八绝的展陈,变成一个移动的非遗博物馆,除了传播音乐文化,更期待和多种传统技艺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价值”,她动情地说。


“燕京八绝”中金漆镶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万紫、京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颖、青年玉雕大师杨鸿、花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姚娟等,为大家普及了“燕京八绝”技艺的传承历史和技艺知识,分析了和彭丽颖团队复原的古乐器筑与轧筝融合发展的价值,普遍认为想法新颖,是创新之举,对非遗传承传播有重要意义。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从古乐器的收藏现状和价值的角度,对筑和轧筝未来发展作了分析,认为复原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金漆镶嵌大师万紫发言


京绣大师孙颖发言


玉雕大师杨鸿发言


花丝镶嵌大师姚娟发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员安夙发言


著名京胡演奏家刘正辉展示了其研发的“仿生皮京胡”,并作了现场演奏。横弹古今乐团的演奏家毕博、白埔昕现场分别演奏了复原古乐器筑和轧筝,并带来了由李舒婷作曲——筑和轧筝合奏曲《锦绣神州》,乐声仿佛穿透古今。


仿生皮胡琴制作家刘正辉老师发言并现场演奏


天津市南开区文化遗产和旅游服务中心文化遗产部主任王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宫毯制作大师杨梦、乐器制作大师李素芳、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陆晶、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汪莹、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鲍晓媛、青岛迷胡胡琴文化馆馆长何翔、北京市民族教育培训学校民乐科主任郜雅、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高亚楠、古筝演奏家孟文武、伽倻琴演奏家马铭畅、古琴演奏家张晨曦分别讲述了各自领域现状,对器乐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要敢于担责、勇于创新,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器乐领域发展。



常月红在总结时说,器乐专场是一次深入传承和创新一线的现场研讨会,要深度挖掘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融合新价值,努力探索新时代器乐发展的新路径。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