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闻速递

level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视频栏目(5)

查看更多
河南筝派——首届任清芝古筝艺术研修班(洛阳)圆满结束 

2025年元月15至16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宾馆会议厅,举办了第一届“河南筝派——任清芝古筝艺术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由任清芝大师的长女任赛倡导,其亲传弟子武丽君、刘军霞老师主讲。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筝学者汇聚在此,共同学习河南筝派传统扎桩技法。课程从零起步,系统地学习了传统指法,逐层进阶,短短两天时间,参训学员们就能完整视奏“任派”代表性曲目《双叠翠》、《自由花》和《山坡羊》等,为下一步进修“任派”高级曲目,掌握“任派”古筝艺术精髓,打下了坚实基础。西安的裴培老师出自音乐世家,对传统古筝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说:“父辈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弹奏一些戏曲小曲如《自由花》。我从接触古筝开始,弹的好多曲子都是河南曲牌,例如“任派”的《新开板》和《幸福渠》等。后来我跟随周延甲老师学习秦筝的传统技法,领悟到虽然陕西筝和河南筝在流派上有区别,但又有很多共性。通过这次进修,掌握了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让我对河南筝曲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和认识,整个学习过程使人如沐春风。真心希望这样地道的河南筝曲进修班,能够一场一场办下去”。进修班学员普遍反映,此次学习效果甚好,受益匪浅。河南洛阳的楚琦老师,长期从事古筝专业教学工作。她说:“家人喜欢戏曲,我从小在戏曲氛围中长大,特别喜欢传统筝曲。但是遇到河南筝曲,总是不敢弹,弹得不够味,想学习地道的河南筝曲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次研修,终于实现了多年心愿,收获满满,非常感谢老师!发心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当河南传统筝曲传承人,让河南筝曲代代相传”。河南郑州的王萍老师说:"作为一名河南筝人,不会弹奏河南筝曲,真是惭愧和遗憾”。“任派”作为中国传统古筝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任清芝是河南筝派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创作的《汉江韵》来源于河南曲牌,流传甚广。主办方表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传统古筝文化艺术,培养一批有志于传承和弘扬河南“任派”古筝的中坚力量,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使河南筝曲在传承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文:韩松)

42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夏菁携手图森交响乐团(TSO)震撼呈现谭盾《古筝与弦乐队协奏曲》

由图森交响乐团主办的“法国印象音乐会-大师作品专场”于2025年1月11号、12号在图森卡塔丽娜音乐厅圆满举办。这场音乐会由Kai家族基金会冠名赞助,朱莉亚·皮尔内对独奏音乐家特别支持。在此次音乐会上,图森交响乐团(Tucson Symphony Orchestra)与古筝演奏家夏菁合作,呈现了谭盾大师的《古筝与弦乐队协奏曲》,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这首筝协奏曲来自于1999年的琵琶与四重奏作品《鬼戏》。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中国4000年历史的道教仪式,在这一仪式中,巫师与逝去的以及未来的灵魂沟通,并在自然与人类灵魂之间建立对话。谭盾指出, 这种对话创造了“不同时代,不同声音世界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新对位”。最终,这些世俗的灵魂归于大地的永恒之土。谭盾将《鬼戏》描述为对人类灵性的反思,而这种灵性往往被大城市文化和科技的轰炸所掩埋。独奏家与乐团彩排中《古筝与弦乐队协奏曲》开头的一声重踏,继而连接着大提琴律动式的吟诵,随后被其他弦乐器延续。谭盾在音乐中不断加入丰富多彩的效果,包括“吆”的喊声、即兴的声音织体、弦乐器空灵的泛音、滑音、滚奏等。这部作品充满了蓬勃的能量,唯有第三乐章慢板提供了一片平静的岛屿,民歌小白菜的主题与巴赫的前奏曲交织在一起,像是绝望缝隙中的希望与救赎。这部充满活力的作品拥有着炽热的灵魂。音乐会导赏(左:Ben Nisbet,右:夏学聪)夏菁的古筝演奏深情而充满力量,她精湛的技艺与真诚的音乐诠释了这首经典作品的灵魂。从细腻的旋律到激昂的节奏,每一个音符都牵动着观众们的心弦。此次合作中,特邀指挥夏学聪与图森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平与热情,他们与夏菁的默契配合将这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观众们对于这场演出充满了惊喜与赞叹,持续不断的掌声在音乐厅中久久回响。现场观众对这部作品给予了极高的称赞:“我一直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这部现代作品出乎意料的精彩,非常吸引人!”许多美国观众对于古筝这件来自东方的乐器充满了好奇,许多人表示从来没有听过这件如此美妙的乐器。 观众在演出后纷纷与独奏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你的演奏深深震撼到了我!”、“我感觉到你的音乐和你的人完全在一起,看你演奏是一种享受!”、“非常感谢你带来如此动人的音乐!”音乐会结束时,夏菁向来支持她的家人和朋友们表达了感谢,她提到:“每一次的演出都离不开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你们的爱让我获得心的能量,在音乐道路上越走越远, 感恩大家!”图森交响乐团的这场演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Kai家族基金会与朱莉娅·皮尔内的赞助,为当地观众带来这场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音乐盛宴。未来,图森交响乐团和夏菁都期待着带来更多创新和感动人心的演出。

43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秦筝艺术口述史访谈录》第三期——何秀琴

第三期访谈人物:何秀琴何秀琴,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国家二级演奏员;陕西省秦筝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高级考官、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古筝专业高级评委、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考级委员会高级考官;原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秦筝艺苑校长,从事秦筝普及教育工作,培养古筝演奏人才数千人,桃李满天下。20世纪90年代出版《古筝弹奏实用教本》《陕西风格民族器乐系列曲集古筝曲集》;在《秦筝》刊物发表《以精神文明建没为主线搞好秦筝普及教育》《筝在大型秦腔剧〈千古一帝〉中的运用》等论文。依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资助项目,“秦筝艺术口述史”课题组在陕西省秦筝学会薛莲会长的组织带领下,历时500多天,采访相关专家十余位,剪辑完成了4小时33分的访谈视频。本次口述史访谈的录制,特别邀请了秦筝艺术传承人、演奏家、教育家、音乐学家等参与访谈,从不同角度、多层面讲述秦筝历史、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以及其自身经历。本着对采访人、采访事件的真实还原,采访制作团队经过多次商讨,决定以个人的贯穿采访视频叙述,而非就一个问题用不同人的回答来剪辑,避免遗漏信息。尽可能地从每个人的视角,以最原始的素材呈现,力求真实展现秦筝艺术发展的风貌与文化现状,填补该领域的史料空白。(来源:陕西省秦筝学会公众号)

43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沉痛悼念!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何成育逝世

书香门第里走出的古筝演奏家何成育,1942年12月11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南充,作为交通要冲之地,坐落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及嘉陵江中游。这里温和湿润的气候、奔流不息的江水,孕育了何成育既善良平和又热情爽朗的性格。14岁时的何成育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且具有同辈孩子不及的音乐天资。喜欢唱歌跳舞的何成育,在初中毕业那年,得知四川音乐学院到南充来招生。她“毛遂自荐”,凭借过人的音乐天赋,顺利考取。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1957年,何成育进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田耕时(曹正先生的夫人),成为四川省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由此开始了她的古筝艺术之旅。就读附中时参与古筝演出1960年,何成育升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于是她便向曹东扶先生学习古筝。1960年升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曹先生治学严谨,教学生动,从不墨守成规,鼓励学生多向不同的老师学习,博采众长,这使当时还是学生的何成育受益匪浅。1963年,经曹东扶老师推荐,作为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当时誉为“筝王”的赵玉斋先生。何成育深知能跟随这样的大师学习,机会难得,为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厚望,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甚至连春节都没回家,坚持留在沈阳上课练琴。值得一提的是,赵玉斋先生在门下之高才生中,曾亲自认证的“三个才女”,何成育便是其中之一。(其二:丁伯苓、叶申龙)赵玉斋先生与学生合影(左一:何成育)1964年,何成育完成了在沈阳整整一年的刻苦求学,回到四川音乐学院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随后被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担任古筝演奏员。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期间同学合影(二排右三:何成育)初到曲艺团经常下乡演出的经历,虽然辛苦,但也使何成育大量吸收了民间艺术的精华,长期的艺术实践,令她形成了功底扎实、技艺娴熟、气度雍雅的演奏风范,以及“将内在的音乐揭示和外在的演奏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20世纪70年代演出剧照四川省舞蹈音乐演出团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合影“走到哪学到哪,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何成育的人生信条。无论到哪里演出,一有机会她便会拜访当地的古筝名家,虚心求教。1974年,她就曾利用到北京的演出机会,专门拜访筝界泰斗、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先生,并向其学习筝艺。演出照片好学、善学,博采众长,使得何成育的演奏艺术日臻精湛,日趋完善。除了在演奏方面的不懈追求,何成育还花了大量精力在音乐创作上。她的创作不局限于古筝独奏作品,而是让古筝与其他民族乐器乃至西洋管弦乐队合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举措,也大力拓展了古筝的表现力。20世纪80年代何成育与车向前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20世纪70-80年代,何成育先后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协奏等不同形式的曲目作品。其中尤以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瓦山》、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最为引人瞩目。1984年 “蓉城之秋”古筝与管弦乐队演奏的《漓江行》录音漓江行(第一乐章):漓水情深漓江行(第二乐章):七星仙宫漓江行(第三乐章):歌圩花舞在传统的古筝艺术中,独奏乐曲居多,用于伴奏也不少。在当时,筝与民族乐队合作的曲目逐渐增多,而古筝与管弦乐队配合的曲目则较少,像《漓江行》这样的规模也是一种尝试。另外,在演奏《漓江行》时需要多次转调,为了完美演绎乐曲,何成育参与到对转调筝的研制,并大胆实践,这些均走在了时代前沿,为古筝这件乐器的音乐表现能力做了有益的尝试。期间,她还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忆恩师—写在曹东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难忘恩师情——忆古筝大师赵玉斋诞辰八十周年》等文章,并参与编写了由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古筝考级曲目》一书。从事演奏工作四十多年间,何成育曾代表四川省多次赴京参加调演及到全国各大城市巡演,并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美国、日本、埃及、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1984年作为省文化交流代表出访德国与台湾古筝大师梁在平合影(左二:何成育)她所演奏的风格浓郁的东方乐曲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还多次应邀到香港、台湾进行交流演出并举办独奏音乐会,获得听众及音乐界人士的一致赞誉。演出剧照1985年,何成育因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被任命为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9年,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原四川省曲艺团)党委书记、团长。1996年,四川省舞蹈学校筹备建立新校区,何成育被调任四川省舞蹈学校任校长、党总支书记,全程领导参与了新校区的筹备建设工作。何成育(左五)任职四川省舞蹈学校期间从演奏家转型到行政工作者,何成育仍然像她演奏筝曲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她的带领下,四川省舞蹈学校屡创佳绩。2003年,在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中,四川省舞蹈学校代表四川省一举夺得了12金、10银、14铜,在全国艺术院校名列前茅。之后,学校连续六年获得四川省文化厅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校党总支多次被评为省文化厅直属系统基层先进党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连年被评为“四好领导班子”,四川省精神办公室授予学校“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单位”,2000年学校更是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单位”。这一串串荣誉和桂冠的背后流淌着何成育无数的心血。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她 “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延伸拓展中国古筝网专访:古筝演奏家——何成育何成育(1942年12月11日~2025年1月15日),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国家一级尖子演奏员、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 ,四川古筝事业奠基人。1957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两年钢琴后,1959年开始学习古筝,师从田耕时(曹正先生夫人),成为四川第一个攻读古筝专业的学生。1960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适逢曹东扶先生由中央音乐学院调到川音任教。1963年9月,何成育在曹东扶先生的推荐引荐下,作为四川音乐学院重点生,派往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先后师从于赵玉斋、曹正等教授。1964年毕业后分配至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5年担任四川省曲艺团业务副团长;1989年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原四川省曲艺团)党委书记、团长;1996年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舞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等。曾兼任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第三、四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委等职。创作并演奏了古筝独奏、二重奏、三重奏、古筝与管弦乐队等形式的曲目。主要作品有:二胡、古筝二重奏《剑门春意浓》《千里川江》《绣金匾》;古筝独奏曲《春风又绿阿佤山》;古筝与管弦乐队《漓江行》等。先后出访法国、德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日本、埃及、南非等国家;多次代表四川参加国家重大庆典演出。创作并演奏的古筝协奏曲《漓江行》曾获四川“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和演奏奖;筝独奏《春风又绿阿佤山》获四川省器乐作品优秀奖。撰写并发表了《从〈漓江行〉谈古筝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王建墓石雕筝伎研究》等论文。参加多届全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并被聘为学术委员,被推选为东方古筝研究会理事,担任中国古筝学会常务理事。受聘任文化部举办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化艺术院校奖器乐比赛2002年、2005年、2008年三届评委。2007年被推选为四川省老教授协会理事、文艺专委会副主任。2015年12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授予她 “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多次荣获“园丁奖《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浙江日报》《天津日报》《人民音乐》等报刊多次专题介绍与评价其演奏技艺。

01-16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音乐人已认证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