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陇南传奇农民李奇 7年自制民间乐器千余件

  虽是一个普通农民,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民间乐器制作更是情有独钟,7年多来,出自他手的民间乐器有1000多件,他就是农民乐器制作者李奇。从陇南市武都区盘旋路街心花园的一个老年人乐队那里知道李奇的,在这个由十几个五六十岁老年人自发组织的小乐队里,队员们手中的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乐器都出自李奇之手。

 

  见到李奇,是在他租住的武都城郊郭家沟的“乐器制作室”内,屋内光线不足,大白天开灯才能看清楚放置在屋内的各种乐器。因为乐器太多,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两间屋子显得十分拥挤,墙壁上空闲的地方挂满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不同种类的乐器。

 

  李奇说,虽然他现在的“乐器制作室”所处位置比较偏僻,却时常有民间音乐爱好者到这里参观或者购买他制作的乐器,有乐器陪伴,李奇不觉得孤单。

 

  现年55岁的李奇老家在文县口头坝乡畦子坝村,他从小就对音乐和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上小学的时候,李奇便自己摸索着学会了吹笛子,初中学会了识谱,高中就能自行作曲。

 

  1974年,李奇高中毕业,他曾担任过村上的会计,还当过民办教师,也做过木匠和油漆工,但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对音乐的爱好却一直没有放弃,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学习每种民间乐器的使用,并摸索着作一些曲子。然而,成家后,李奇的妻子却十分反感他一有空就琢磨乐器构造,弹奏乐器,一次争吵中,愤怒的妻子将李奇心爱的几件乐器全部砸毁。

 

  从那时起,李奇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再没摸过乐器。再一次和乐器、音乐结缘,是200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当时,在武都做小生意的李奇在武都城区的一个小吃摊上吃麻辣粉,突然听见身后不远处有人在弹奏民间乐器。李奇经不住优美乐声的“诱惑”,循声找到了一个业余小乐队,并向乐队毛遂自荐,当起了一名笛子手。

 

  然而,已经十几年没有动过乐器的李奇,和乐队其他成员相比明显感觉吹笛子有些力不从心。为了能继续留在小乐队,李奇悄悄制作了一件中阮,到小乐队参加演出。小乐队的音乐爱好者们见李奇自制的中阮不但做工精细,音质音色也不错,便纷纷要求李奇帮他们做一些乐器。

 

  李奇做出来的一件件乐器得到了队员们的认可,更加激发起了他制作乐器的信心,没多久,李奇在武都民间音乐爱好者中便小有名气。但是,民间音乐爱好者在当地毕竟人数有限,李奇制作的不少乐器渐渐没有了顾主。就在这时,李奇发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武都最有名的地方剧种“高山戏”,没有专门的乐器。李奇深知,要将高山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须创制出专门的乐器。

 

  为此,李奇开始专心钻研适合于“高山戏”的演奏乐器,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摸索和钻研,李奇终于制作出了一把音色介于二胡和板胡之间的“高山胡”,作为领奏乐器的“高山胡”,很快被高山戏演出团的演奏员接受。2006年12月,在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剧协组织的第二届甘肃戏剧红梅奖大奖赛中,陇南市秦剧团的张维军拿着“高山胡”演奏的《山村别》曲子获得了第二届红梅奖“主奏三等奖”。

 

  2010年4月底,李奇研制的另一种为武都高山戏伴奏的乐器“世博琴”诞生了。李奇原本给这把琴起名叫“高山琴”,但是,这把“高山琴”正好是世博会开幕那天完成的,为了纪念这把琴特殊的诞生时间,李奇便将这把琴改名为“世博琴”。

 

  “不管会遇到多大的困难,制作更多更好的民间乐器是我永远割舍不下的梦想,我会坚守一辈子。”坚定的话语里,包含着李奇对民间乐器制作的挚爱情怀。

 

  相关阅读

 

  七旬乐师林贤友:一架古筝伴一生

 

  扬州第二批非遗传承人 “天下筝人”张弓摘得头魁

 

  古稀老人陈茂锦:要为闽派古筝争得一席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