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英
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理事、潮乐古筝演奏家黄冠英,在潮乐界中,可以称得上当行出色,不但品德高尚,技艺超群,而且深谙乐理。笔者就喜欢同她交流,深受教益。
黄冠英出身于汕头澄海的一个潮乐世家,有渊深的家学,又兼具艺术天赋,而勤学苦练的结果,则成就了她艺术事业上的一方神奇的境界。
潮乐世家有奇葩
说起黄冠英的家庭,潮乐界的人们都肃然起敬。这是一个潮乐世家,不但名扬澄海、汕头,而且声名远播海外。这个潮乐世家的家长黄长富老先生,已经故世,但他的德艺仍为后人所称颂。生前他当过汕头、澄海等地的潮州音乐研究会会长。擅长潮乐演奏,深于乐理的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女及孙辈都喜欢,并擅于潮乐演奏。这个家庭共有十八位音乐人,操筝、弹琵琶、拉弦、吹笛、奏扬琴,如果可能的话,这家人就完全可以开一个潮乐音乐会。
黄长富先生的子女个个出色,孙辈中有不少位更是考上高等音乐院校深造,深厚的家学的熏陶,加上接受音乐的正规培训,他们的眼界和艺术的境界,都将会有不俗的表现,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是令我们可以欣喜期待的。
不过,本文所想介绍的黄冠英,无疑是植根于这个艺术家庭的一朵艺术奇葩。她擅于古筝演奏,可以说完全得到了父亲黄长富先生的真传。她具有独特的对音乐的领悟,乐感很好,演奏起来得心应手。但我们欣赏她的演奏,却总感觉她并没有只满足于对父亲的亦步亦趋,她有自己的体会和艺术思想,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我的艺术风格。
我十分喜欢聆听黄冠英的表演,款款的音韵诉说着一份醉人的风情,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我们。
敬畏艺术苦练功
黄冠英艺术的精妙,如此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其实和她的勤学苦练分不开。
不错,于艺术她有天赋,这是她的优势,可以事半功倍。但光有天赋还不行啊,黄冠英深知这一点,她并未自恃聪明,而是勤学苦练。父亲黄长富先生告诫她,要想学好古筝,必须记住八个字:德灵于心,寓曲于手。这是父亲一生艺术的体会,言简意赅,其实是需要一辈子的领悟的。黄冠英把它镌印在心版上,却也不只是敬起来,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上去逐渐领会,并有所发展。
她珍藏有一张自制的竹弓,用一块竹片折弯如弓,上缚三根弦线。经过长时间的抚摩,它已成了酱红色,这却是她艺术苦练基本功的实物见证。1960年入读汕头戏曲学校的那些年,这竹弓就放在她的衣兜里,不时地会拿出来练习。竖放着,可以在外弦练习轮、滚、协弹(琵琶指法);横放着,可做古筝的勾、托、抹练习。日复一日,不计寒暑,手肿了、麻了,经常痛彻心肺,十指连心呵!但她都挺过来了。此外,还有记谱,对律制、调式的用心体会,这都不是一两句话说说这么简单,都要求她扎扎实实地做去。
我们现在欣赏她的艺术,惊艳她艺术上的风情万种,不时惊叹她的表演真是出神入妙,那双纤手仿佛神了,怎么就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心?每当此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她那张作为练习的竹弓。古诗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欣赏黄冠英的演奏艺术,我更敬重她对艺术的敬畏与勤奋精神。
韵酿于心生于指
黄冠英由父亲的“德灵于心,寓曲于手”,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实践,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也是八个字:韵酿于心,指动韵生。这是说古筝演奏,要心手相应,韵从心中酝酿,再从手指表现,这正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讴歌。由此,可见黄冠英的演艺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道的境界。
我们如果欣赏她的古筝演奏,可以体会到她表达上的与众不同处,这就是她的艺术个性。如一曲《盼明月》,这是人们喜欢的乐曲,但她奏来就别具意蕴,我们听去更觉委婉,体会更加深刻。她的演奏那么妙,富于变化,又善于渲染,而由于先前的对盼团圆的迫切心情的铺垫,却也使后来团圆的欢乐,更加感人。乐曲在快与慢,强与弱上互相交换,在欲擒故纵的巧妙里,我们只觉得心随着乐音起伏,一嗔一喜,时颦时欢,完全由她所操控了。
而她的《粉红莲》的演奏,在我就更是百听不厌了。这是潮州弦诗中最长的乐曲,重三六调,108板。它叙述的是底层妇女的辛酸生活,可以说如泣如诉。黄冠英在处理上别具匠心,她赋予乐曲以崭新的内涵,在展现妇女痛苦的同时,更努力地表达她们挣脱桎梏,向往自由的愿望,这使乐曲有了丰富的变化,一唱三叹,就不是只有凄怨了,更有奋力拼搏的昂扬,因此也有了更多的亮丽。而为了更好地调整情绪和气氛,她将原曲四部分分别以三六调、活三五调、轻三重六调、轻三六调处理,在变化中表现鲜明的节奏,因为控制得恰到好处,故达到了较为圆满的音乐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黄冠英把自己的精神也融进了乐曲的表现,难怪她的古筝演奏得如此动人。她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源:中新网大潮汕)
相关阅读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