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我有幸赴马来⻄亚, 跟随彭光甫⽼师(以下简称彭老师)学习⽼师独特的古筝技法,同行的还有⾹港的古筝⽼师Gina。 几天的学习,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彭老师传授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我们明了了为什么称作“灵性”的音乐,是因为,它融合了儒家的“仁”,佛家的“慈”和道家的“天⼈合⼀”。让听者、弹者都安顿下 这颗四处游荡的⼼,也让我们的这 颗⼼越来越柔软、慈悲。于是,临别前,我请求为彭⽼师做⼀个简单的访谈,希望让更多的⼈认识彭老师,感悟⽼师的创作动⼒和源泉, 然后,更好地欣赏⽼师创作的传统筝曲。以此,让更多⼈喜爱传统古筝曲,更好地领悟我们传统⽂化的博⼤精深。
马来西亚古筝教育家彭光甫老师
陈湘汶:彭老师,我此次来和您学习了您编曲的《渔舟唱晚》, 虽然只是一首曲子,但是您的个⼈特色几乎都在里面了。比如,您追求的⾳乐灵性,左⼿的转韵、左手在余音上做很多变化处理,以及您在曲子中加⼊了多声部和五声调试和声的配音等等。因为有了这些, 这⾸曲⼦弹起来才变得韵味⽆穷, 弹出了与世⽆争,寄情于大自然的意境。这不是随意就可以编出来的,背后⼀定有着许许多多您个人的学识、经历和追求。⾸先请您简单介绍⼀下您是怎么与古筝结缘的?
彭⽼师:我是马来西亚第⼆代华裔,祖籍为中国⼴东南海⼤沥,我父亲彭汝明于上世纪三⼗年代移民马来西亚。我⽗亲演奏胡琴和古筝,常在⻢来⻄亚的侨团和社团演出。所以,我小小年纪便随着母亲学习弹奏岭南⾳乐,同时也接触到 很多的⼴东乐曲。十二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八岁正式拜蔡鉊铭先⽣为师,学习以潮州筝曲为主的传统筝曲。
陈湘汶:早年在马来西亚传授潮州筝曲的有著名的陈蕾⼠⼤师,还有蔡鉊铭先⽣和王悦飞先⽣等⼈也在传授潮州筝曲。所以,彭老师很幸运,虽然那时⽼师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但各个都是筝艺精湛的。彭老师后来倡导的“筝道”与早期的熏修和教育是不开的,当然,还包括 您后天的在⾳乐学院的学习。那请您简单介绍⼀下您的求学之路和您这么多年来创作的作品好吗?
彭⽼师:我毕业于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主修作曲,辅修小提琴。学习期间我研究“快速作曲法”。专业的学习,为我后来创作和改编传 统筝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2 年新加坡严孔耀出版《彭光谱古筝 独奏集》、《浪海渔家》,1980 年台湾学芝出版社《彭光谱 陈国 兴新编古筝教程》,丽⻛⾳乐出版 《⽂芝筝曲》以及1995年 Polyphony Music 出版《Melody Writing—A New Appro&ch》。
陈湘汶:从⽼师出版的这些作品 看,⽼师为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传统古筝曲的传承做出来⼀定的贡献。那您的⾳乐称作“灵性”⾳乐,您可以解释⼀下“灵性”吗。
彭⽼师:我追求的“灵性”是佛家 的“慈悲”,是儒家的“仁”,是道家的“天⼈合⼀”。所以我特别在意发掘左手的功能,除吟、揉、 按、颤的处理外,我善⽤转韵使余 ⾳婉转、悠⻓,如同慈⺟对孩⼦充满母性的叮咛,也如同虔诚的佛弟子吟诵的⼤悲音;同时,古筝的声音⼜是天⼈合⼀的,高音为天,中 ⾳为⼈,低⾳为地,⾼中低⾳必须平均安排。所以我强调左⼿的韵味,以加强声部的厚度,以达到 天、地、⼈和的⾳乐境界。
陈湘汶:您最擅⻓的是发掘左⼿的音乐特色,并在左⼿的部分您摸索出很多⾃⼰的技法,⽐如:按弦点音、双弦颤音、琶音小撮、双弦上滑、双弦下滑、柱上⾳、上、下回 滑⾳等,这些技法的加⼊,使得乐 曲更具东⽅气息,声⾳连绵不断,达到了您追求的灵性的境界。
彭⽼师:我擅⻓发挥左手的声部音效,希望最大化地表现出来。因为,古筝最优良的特点在于左⼿的 韵味,这是全世界所有的乐器都不具备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发掘出左手的功能。
陈湘汶:我聆听了⼀些您的音乐, 觉得⽼师的⾳乐像宋朝时期的文⼈,不同于唐朝的繁华和向外的扩张,这时,只想安静地回归自己, 倾听内⼼的声音,找寻自己的真如自性。是什么机缘唤起了⽼师专注于“灵性”的⾳乐?
彭⽼师:我⼀直修道,也练⽓功。 约⼗多年前,我发现古筝的主流是把古筝钢琴化了,古筝原本的韵, 也就是中华⺠族的哲学精神都忽略了。⼤部分的古筝演奏都在追求外 在的东⻄,⽐如,舞台的视觉效果,右手越快越好,大家都在比技巧。我想古筝的发展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开始创作和改编传统古筝曲。我的⾳乐不分古典和现代,不分流派,我把儒、释、道的传统 哲学精神化为韵,希望听者和弹者,都达到⽓定神闲的修身养性的效果。
陈湘汶:您的作品,每个⾳符都完美地演绎了古筝的特⾊,尾⾳的缠 绵和余韵,使得乐曲充满了无尽的慈悲;同时在编配上也遵循⾳乐美学的原则,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 下您的创作理念?
彭⽼师:我的创作理念其实很简单,就三点:其⼀,就是最大化地发挥古筝的特色,怎么做到这⼀点呢?我把我所学的作曲和小提琴的技法,以及中国的儒、道和禪都融 ⼊到古筝中了。其⼆,就是最大化地表现乐曲的意境,⽐如《渔舟唱晚》表现的是夕阳西下,傍晚的景 ⾊,那乐曲的开头呢,我⽤了低音6和中音2上滑⼀起弹,接着弹56 时,低⾳6的余⾳还在,傍晚的安宁景色⼀下⼦就显现出来了。其 三,就是以⼈为本,让听者和弹者都能够内⼼安宁、祥和,如果每个人的心都清静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宁静和谐了。
陈湘汶:感谢彭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彭老师几十年来,在 马来西亚⼀直⽤⾏动在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贡献,这也给 我们海外的华⼈树立了⼀个榜样。 宣传中国⽂化,仅仅靠几场演出, 找⼀些媒体报道⼀下是远远不够的。⽂化的传播,需要的是像彭老师这样润物细⽆声的传授技艺,扎扎实实、⼏⼗年如⼀日的坚持做中国的传统⾳乐。我们祝愿彭老师的音乐被越来越多的⼈喜爱,也祝愿 我们海外的文艺工作者们,要像彭老师这样,不被环境左右,坚持传承和发展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的传统⽂化扎根在世界各地。
【采访者简介】
陈湘汶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乐器演奏与教学”—古筝硕士。师从于中国著名古筝教育专家王小平教授。
——曾推出一百年集系列电视作品《听古筝 品论语》、《听古筝 品禅》、《听古筝品唐诗宋词》、《古筝&菜根谭》和一百集的《红楼梦之中华文化》。担任策划、撰稿、主持和演奏。
——出版中、泰文书籍《梵音语录》,并被泰国吉拉达学校孔子课堂收藏。
——多次参加各类慈善义演和各类迎春晚会。
——荣获第四届国际国筝大赛金奖。
——自二o一五年起至今,受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委派,担任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西乐系学生古筝选修课老师。
——自二o一五年起至今,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不定期为泰国的大、中、小学生上文化体验课。
(新闻来源:陈湘汶)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