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何占豪大师,在南京开启“何占豪古筝作品大师班·南京站”艺术研学之旅,《梁祝》的故事依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2021年6月22日下午,何占豪在繁忙的研学中抽出时间,来到南京雨花台区雨花街道花神庙社区,与居民朋友们一起分享《梁祝》背后的故事。中国古筝网全端口进行了线上直播,让数以万计的人领略到大师风采。
本次研学活动主旨是普及、传授古筝艺术,又恰逢秋枫艺术迎来19岁生日。何占豪到这里做公益讲座,成为秋枫艺术最好的生日贺礼!这次活动由何占豪音乐艺术传承中心主办;江苏省影协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指导;何占豪音乐艺术传承中心南京分中心、南京秋枫艺术承办;南京市青少年宫、南京媒体艺术家园协办。
何占豪在雨花街道花神庙社区开讲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中国音乐家,何占豪是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民族音乐瑰宝《梁祝》的主创者。2013年获得中国音乐艺术的最高奖即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他和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罗晶等专业音乐教师团队,积极推动“何占豪古筝作品大师班·南京站”落地南京。这个大师班无疑是为专业音乐学者及音乐教师推出的线下音乐培训“大餐”。
精神抖擞的何老一上台,掌声四起。当他的高足、古筝演奏家葛丽红介绍恩师已89岁高龄时,台下爆出一片惊叹声。葛丽红说:“《梁祝》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旋律。秋枫艺术今天把顶级的艺术家何老请到花神庙社区,为居民、老师和朋友们讲讲大家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梁祝》,非常难得。《梁祝》有怎样的创作背景?请何老开讲。”
诙谐的何老一开口便说:“我知道大家想弄明白我的养身之道,这个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今天只讲《梁祝》,好吗?”夹杂着乡音的开场白,让听众会心一笑。
何老论道音乐,表情丰富
作为对我国古筝艺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音乐大师,何占豪教授在耄耋之年坚持音乐创作的同时,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致力于为古筝学者提供音乐锻炼与表演的专业平台,期待古筝新生力量们茁壮成长。
何占豪回忆说:“《梁祝》这部作品,当年为了给我们祖国10周年庆典创作的。我当时是音乐学院一年级学生,每年都要到乡下。我是学小提琴的,当时很单纯。那时老百姓不知道小提琴为何物,我每年都要下乡演出,农民朋友根本不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一看这些乐器都很喜欢,从来没见过,光叫我们来一个,来一个拉一个。那个时候曲目少,不知道拉什么,在没有办法之下,我们不拉他们不走,我们就随便拉一个,就拉给他们听。拉完之后,我问农民朋友‘你们懂不懂’,他们说‘不懂’;‘好听不好听’‘好听’。这对我们是一种激励。”
原定90分钟的讲座,何老实际讲了两个多小时。讲到一半时,他情绪有些激动,干脆站起身推开座椅,直接站着讲。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往事讲得更生动。
经过几十年之后,何老最自豪的莫过于将小提琴这种外来器乐民族化。他认为,小提琴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公众喜闻乐见,所以我们一定要民族化。那时候,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投入创作,融合民间音乐元素。从民间音乐里面找素材。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来到现场的青年音乐人,一定要打破一些想法,什么天才?没有这种事情,只有刻苦用心才能写出好的艺术作品来。
《梁祝》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它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之作。
何老还结合《梁祝》现场播放,仔细解析“化蝶”等章节。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让爱情主题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形成共鸣。
“这里我想多讲一句:诸位基层的长辈们,我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热爱我们的民间艺术,让它传承下去。”何老说。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何老说他创作了《重上井冈》等系列献礼作品。他始终认为,音乐除了娱乐功能,还有教育功能。我们要做好音乐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热爱优秀音乐,传播优秀音乐。
葛丽红向媒体讲述恩师故事
何老对学生葛丽红创办的秋枫艺术扎根基层普及艺术13年十分赞赏。秋枫艺术在创建第6个年头的2009年底进驻花神庙社区,开展“送文化进社区”工作,组建社区中老年合唱团、古筝队、舞蹈队、书画队、民乐队等多支文体队伍,同时在社区组织开展智慧家长课堂、青少儿心理健康、学业规划指导等公益讲座,以及亲子早教、手工、科技类公益课程和艺术展演活动,并已形成“花神宝贝”“阳光少年”“花神悦读会”“花神之韵·春、夏、秋、冬”系列活动品牌。
(新闻、图片来源:南京艺术家园)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