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引筝团演奏《倾杯情》
溯源筝的历史,多与西陲秦地息息相关。战国李斯《谏逐客书》载:“弹筝捭髀……真秦之声也”,故筝又称为“秦筝”。古时秦筝盛行,听赏者众,然而近世几近失传,仅在西安鼓乐中少有遗存。上世纪50年代,秦筝演奏家周延甲有感于秦筝濒临绝响的状况,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并投身于秦筝的恢复与振兴事业。大半个世纪过去,斯人已去,而秦筝这棵曾经的枯木已全面开花,成为筝界影响甚广的筝派之一。8月10日晚,为纪念周延甲对秦筝陕西流派作出的突出贡献,“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北京)”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指挥家王甫建、周展携手众多古筝名家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献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
音乐会正式开始前,现场播放了纪录短片——《周延甲和他的秦筝世界》,并举行了《“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的首发式,以及周先生手稿捐赠仪式。这些环节虽不属音乐会的常规流程,但作为专题人物音乐会,如此的设置便于观众对周延甲建立多维度的理解。
音乐会曲目构成以周延甲编创的作品为主,兼选两首有影响力的创作筝曲。上半场演出形式为独奏或合奏,意在原汁原味展现周先生作品;下半场则在原作基础上,以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作更丰盈的表达。周先生的创作立足于陕西民歌、迷胡、秦腔、西安鼓乐等“秦风”曲调,通过“精思深究,掌握其风神品格”,编创出大量新筝曲。
开场的《百花引》筝合奏由“畅响筝团”演奏,8位青春活力的少年,奏出富有韵味的民间曲调,秦筝风格在他们的指间得以延续。接下来的三首独奏曲《道情》(周思含奏)、《姜女泪》(周本立奏)与《凄凉曲》(芮义蓉奏),表达的都是秦筝最具代表性的情感基调——悲苦凄楚。正如岑参所言“汝不闻秦筝声最苦”,“秦声”所用“苦音音阶”中的两个小三度,让唱腔色彩显得灰暗、阴柔,同时上行大跳接下行级进的旋法,增加了音乐低落哀婉的意味。三位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法,捕捉与呈现了“秦声”的独特韵味。
《绣金匾》筝合奏由中华筝五色弦筝团倾情合奏。作品改编自耳熟能详的民歌《绣金匾》,是用筝乐“说”陕西话的成功典范。《独凭阑》筝与弦乐四重奏是演出中惟一融入西方室内乐元素的作品,由作曲家黄枕宇创作。作品以错落的方式展开古筝与弦乐的对话,听觉效果上,古筝似多了几分钢琴音色的典雅沉静,但弦乐进入时,仍稍有不相融合的突兀感。因主体渲染悲情哀婉情绪,层次对比性不强也使作品略显长大。上半场最后一首《倾杯情》,以筝团合奏的形式凸显了音调的铿锵有力,展现出《倾杯乐》“倾杯痛饮”的豪爽与情深。
下半场安排了协奏曲。协奏类作品的丰富呈现,使其天然更具公众性。开篇曲《秦土情》由周展作曲,程皓如演奏,跌宕起伏的演绎展现了激愤的深切情感;《白桐曲》由苏畅演奏,鲜明的河南音调构成音乐会一抹别样色彩;另外还有由尚靖雅演奏的《新翻罗江怨》,展示了秦筝风韵。在这三首作品的演绎中,古筝的音响都稍显过量,虽然协奏本质需形成古筝与乐队的抗衡,但太突出则过犹不及,让古筝音色显得浮躁,缺失了一些“和而不同”的美感。
《宫苑思春》由作曲家朱毅改编为琵琶、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由王甫建指挥,周望与杨靖演奏。琵琶音色的加持使作品整体的音响更趋平衡,但同属弹拨乐的琵琶与古筝,颗粒感的音色交织相融,且基本全程合奏,使人产生一种想要单独聆听琵琶或古筝音色的期待。最后一首《秦桑曲》是秦筝陕西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王中山、周望、张晓红、周展演奏,细腻幽雅、婉转缠绵的风格让观众为之动容,音乐会在一片掌声中推入高潮。
周延甲几十年辛勤耕耘,其在秦筝演奏及意韵上的长期思索践行,为秦筝陕西流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如今,经过家学、师徒的代代相承,陕西流派已建立起老、中、青、少的演奏梯队;专业作曲家的加入,也使秦筝创作的边界不断拓宽,成为筝界一颗焕发光芒的璀璨明珠。艺术因特色而存在,周延甲这样概括秦筝特色:“主音上下音程差,苦欢色彩大不同。五音正声多撮弦,偏音揉颤滑音慢。繁音激楚十分吼,热耳酸心遮百丑。”愿秦筝艺术在传承发展中,能够继续守住这份独有韵味,让生命之树长青。
评论1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