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古筝艺术家韩庭贵和他的古筝艺术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也一样。一个地域的文化之所以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或者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都离不开滋润其产生和成长的一方水土、风物和人情。山东鲁西南的菏泽地区是全国享有盛名的古筝、唢呐与曲艺艺术之乡。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为产生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种类、派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山东筝乐正是基于该地区的民间音乐如丝线碰八板、山东琴书等艺术形式所开出的一朵奇葩。在当地,琴书说唱历来都很兴盛,至今不衰。而山东筝乐也渐渐从这些说唱、民乐合奏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器乐乐种——山东筝乐。山东筝乐能成为山东民间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历史和民众选择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刚健豪爽而健朗的音乐风格、朴实优美的抒情色彩传播于世,成为引人瞩目的筝乐劲派。要了解山东民间音乐和它的文化,山东筝乐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山东筝是国内“北派古筝”的重要代表流派之一,而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又是传统山东派古筝最为重要的流传地,该地区郓城、鄄城一带,向来享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相传在汉朝,宫廷有位宫女流落民间,在当地传授《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筝曲。诗人曹植在任鄄城王时,用笔述记录了当年鄄城一带筝艺盛行的景象,所谓“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明清时期,筝在鲁西南甚是普及和流行,特别是郓城、鄄城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自古以来的弹筝风俗延续至今。自近代的百年中,菏泽地区筝乐人才辈出,涌现出不少古筝名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古筝艺术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中以来,山东筝乐开始流播全国各地。该地区数位民间艺人或被邀请或被推荐至如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专科学校、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及山东艺专等高校任教,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古筝演奏、教育的专业人才。在这其中,赵玉斋(已故)、高自成、韩庭贵等都是当今筝界享有声誉的筝艺前辈。他们都是从鲁西南这块神秘的艺术之乡走出,进入高等学府,都为山东筝乐的传播、发扬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韩庭贵,1929年出生于菏泽一古筝艺术之家。自幼随父辈习筝、学唱山东琴书。年少时筝艺多习家师韩绍龄,尽得家传,学习继承了一部分山东代表性传统曲目。自十四岁,师从山东筝派著名古筝大师张为昭,更为系统地学习了山东传统名曲,深得张氏真传。二十三岁继而学艺于著名民乐大师,素有“丝弦大王”之誉的王殿玉。兼学多师,博采众长,再加之自身不断地勤奋耕耘,从而为他今后传承和发展山东派古筝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庭贵先生古筝艺术生涯几经辗转。1958年,先从山东菏泽戏曲艺术学校任古筝教师,1961年则调职菏泽地区艺术馆工作,后又经调任于山东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山艺”)。在山艺任教期间,可以说是韩老古筝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此间,他为省内、国内外培养了不少专业的演奏人才,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山东风格筝曲,灌制磁带、CD等,参加全国的筝界名家交流、演奏活动,挖掘整理曲谱、编著专门曲集等等。可以说这种多领域涉足并作出的成绩,为山东筝乐更为广泛的流传和发扬做出了重大贡献。韩老也由此成为今天备受称誉和欢迎的山东筝派重要代表人之一。



    韩老深得家师韩绍龄和著名古筝大师张为昭两位先生真传,为日后将毕生所研习的山东筝曲整理成集奠定了基础。他总结和归纳所学筝曲,写出一本山东筝曲的集子,名为《鲁筝曲集》,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该曲集总共分四个部分,包括山东传统名曲(老八板筝曲)、琴书牌子曲、碰八板和创编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主要是传统筝曲。其中,第一部分是依照家师韩绍龄、筝乐大师张为昭两位先生言传身教,保留了原曲、曲牌的原样。其中,传统名曲部分共集录乐曲29首,除《渔舟唱晚》之外,或为单曲,或为套曲,都是大板筝曲。第二部分的琴书牌子曲多由韩老整理挖掘,均以南路琴书,也就是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的琴书曲牌、唱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部分共收录琴书大小曲牌、唱牌122首。其中《降香牌》、《上河调》、《银钮丝》、《天下同》、《凤翔歌》等,是筝界熟知并广为流传的小曲。这些小曲是南路琴书说唱中常用到的前奏、间奏曲,多作为说唱表演的开场、静场之用。这些牌子曲的旋律基线与说唱紧密关联,当今有人在听曲牌演奏时经常会感觉到其中说书的味道。第三部分集录了4首篇幅较大的鲁筝碰八板套曲,也就是丝弦碰八板乐曲。丝弦碰八板是山东路西南地区民间音乐一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参与演奏的乐器包括琵琶、扬琴、如意勾、古筝等,而古筝又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为什么叫碰八板呢?这是因为所演奏的乐曲是由多首六十八板的乐曲联缀成套而成。每首乐曲由八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又有八个小节构成,唯独“五板长四板”,即第五个乐句多出四个小节。演奏中,每件乐器所使用的乐谱不尽相同,各声部独立,但所奏曲调均是民间乐曲《八板》的变化曲调,又都是规整的六十八板的体式结构,每个乐句的旋律骨架、落音大致相同,由此能“碰”在一起。演奏中,每件乐器各工其谱,却纵横交织,此起彼伏,巧妙地统一在一起。也由于是多首六十八板的乐曲联缀成套演奏,由此也称为山东套曲碰八板。在乐曲的速度方面,一般是由大慢板、慢板入题,中板过渡,直至快板结束。它以板序标明速度,其中大板第一、大板第二为慢板,大板第三稍快(即中板),大板第四为快板。这种“碰八板”至今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扬琴、筝、琵琶和如意勾(弓弦乐器)是其经典组合,也有只用扬琴、筝或者琵琶、筝两件乐器合奏的。而韩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鲁筝碰”形式,也就是两架筝合奏对弹。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央视音乐频道欣赏到这种两筝对碰“山东老八板曲”的节目。以上三个部分所占篇幅大,可以说是该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集的曲目众多,是研究山东传统古筝音乐、琴书、“丝弦碰八板”等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料。第四个部分是基于传统而创编的作品。



    大家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需要做好两项工作:继承传统,锐意创新。两者缺一不可。古筝艺术同样如此。传承是纵向的,是为了优秀的文化得以延续、流传,创新是横向的,通过借鉴“他山之石”以获得发展。韩老在这两方面都身体力行,将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结合得天衣无缝。而作曲是体现出韩老在继承传统上锐意创新最为重要的方面。在同门学艺的高自成、赵玉斋、韩庭贵三师兄弟中,他们都深得山东筝派的演艺精髓,又都各自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创作方面的革新。在高自成先生,他成功改编了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赵玉斋先生则成功创编了《四段锦》、《庆丰年》等经典之作,在当今的音乐会中仍多被作为保留曲目传奏、演绎。韩老在乐曲创作方面的革新视野更为开放。他在继承传统筝曲基础上,博采众长,又大胆创新,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使山东筝派有了新的发展。自上个世纪70年代,韩老创作、改编了《野营路上》、《鸿雁夜啼》、《包楞调》、《乡音》、《骏马奔蹄》、《戏娃》等筝独奏曲,深受筝界欢迎。这些作品都是在山东古筝演奏技法、乐曲的基础上创编的作品,大部分完成于山艺任教期间。正如《鲁筝曲集》“编者的话”中,韩老表示“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是实现高水平、高层次乐中筝的必然途径”,而这些作品的问世,恰好是韩老这一观念的极好写照和体现。这些作品深谙传统筝乐的演奏技法,又在不同程度上对曲作的演绎进行了拓展。从传统素材中借鉴是进行创作的重要模式。韩老在传统曲目《凤翔歌》、《鸿雁夜啼》等基础上,分别进行了改编。比如《鸿雁夜啼》(1979年)一曲,较之原作,新改编之作引入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对转调、摇指技法,以及对前倚音、各类滑音的运用等等,提高了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乡音》(1983年)一曲则是以琴书唱腔牌子曲《上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中通过左手演奏获得的“梆子”效果,让乐曲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包楞调》(1978年)则可以说是韩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曲是根据菏泽成武县同名民歌创编而来。与一般的“咔歌”的简单创作形式不同,韩老的创作、演奏技法运用视野更为开阔。创作中,他更尊重了器乐创作的方法,对古筝演奏的技法十分考究,深谙传统演奏技法、风格的同时,还敢于创新,比如对大幅刮奏的、八度大跳等的运用,在乐曲中多处运用到变奏方法,从而产生出跌宕不断的乐韵和酣畅淋漓的气势。这在历来的古筝演奏家中也是不多见得。《包楞调》整体曲调活泼爽朗,粗犷豪放,慢板段落又韵味十足。此曲获得山东省内器乐创作、表演等各类比赛的诸多奖项,在中央台、山东电视台等多个重要媒体录音播放。作为一首新山东风格筝曲,此曲目前已广为传奏。当今,韩老的部分作品如《乡音》、《包楞调》等已经被作为名曲选登于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中、下)》一书。尤其是《包楞调》一曲更被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作为高级演奏筝曲纳入教学计划中采用。无论是对家乡流传的古乐的重新改编,还是以家乡民歌、说唱形式为素材进行编创,都展现出韩老对古筝传统的尊重,对家乡这一片热土深厚的热爱之情。


    除教学、整理曲集、创作之外,韩老对古筝艺术的贡献还体现在参加各项社会音乐活动方面。他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副会长、山东古筝学会名誉会长、“齐鲁雅乐社”社长等数职,为古筝艺术各层级的交流也付出不少心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为不少重要媒体录制录音和音带。作为“北派筝”重要代表参加全国南北古筝名家会演。1990年,著名唱片公司“雨果”为他录制了个人专辑——“山东筝曲集”《书韵》。等等。韩老自幼习筝至今已有70余年筝龄,他在古筝艺术方面的贡献也将永远载于艺术史册。

 

杭州清平乐筝馆馆长、教师 韩建勇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