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之王
中国日报 1983.4.27 杨青(音译)
中国音乐学院是这个国家传统音乐家的圣地。从北京北海公
园后门附近音乐学院宏伟的建筑中传来笛子、二胡(欧洲人视为中
国的小提琴)、琵琶(欧洲人视为中国的曼陀铃)的声音绵绵不决。
你也可能会听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声音如涓涓小溪流淌进你的耳朵。
寻声而去,来到一个瓦顶小屋,你会发现一位白发老人在演奏古筝
(欧洲人视为中国的齐特琴)。
这个老人就是曹正教授,他是一位研究员、老师、艺术家,也
是北京古筝协会主席。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尚不十
分清楚。但作为已经演奏近40年古筝的曹正,在这个问题上比大
多数人知道的要更多些。 “
古筝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的西部。” 曹正说“在一本
汉代古籍中,古筝被称为“乐器之王”,并从那时起被视为代表性
传统乐器。”
现代的古筝有16或21根弦和可移动的筝柱。它长1.4米,
宽不到35厘米。通体木制。
在高音区,它的音调很高。在右手拔弦的同时,左手按弦产生
颤音和音高变化。
“在古代,古筝是参与管弦乐合奏(注:不独奏)。”曹正说。
“如同许多其他乐器一样,它发明于乡村民间,但是当它出现在皇
宫时,它被选定为统治阶级提供娱乐了。”
古筝不仅在中国流行,而且在唐代(618-907年)也成为日本
最受欢迎的乐器。
“然而,在旧社会,古筝表演者的生活很不容易。” 曹正说。
曹正1920年12月30日出生于东北的辽宁省。16岁时,他来
到北京,在那里他结识了河南派古筝演奏大师娄树华。
“古筝如此悦耳动听,通过演奏它你能表达一些你无法用语
言表达的东西。” 曹正回忆道:“我第一次听到它,就深深地爱上
了它。我始终充满激情地喜爱它。”
“我决心向娄树华学习古筝。我很高兴能成为他的学生,且不
被收取一分钱。我当时很穷的。”曹正说。
过了一段时间,曹正开始教一个80岁的老富翁。这给他带来
够糊口的钱。
“那时候,古筝演奏者分散在乡村。有些是小表演团的成员。
只有少数富人演奏这种乐器,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种乐器品味低,
属于乡村穷人。”曹正说。
曹正是一个敏锐的学习者和头脑冷静的改革者。演奏了几年
古筝后,他决定改进古筝老式的记谱。
1947年,他和其他音乐家引入简谱以取代曾经使用的工尺谱。
这套新系统使古筝更容易学习。
第二年,他和一些著名音乐家组成了古筝社团,然后开始在南
京音乐学院任教。1949年解放时,他在沈阳鲁迅艺术学院任教,
也就是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
总共有400名学生向他学习。
“他们当中有许多不是注册学生。”他说 “许多不同职业的年
轻人来到我家,请我教他们。我从未拒绝任何渴望学习的人。”
在家里开设的课程是免费的。他解释说:“我有责任把传统音
乐传给年轻一代。再者 ,古筝演奏技艺并不是我的私人财富,因
为我的老师就是免费教我的。”
然而,曹正对学生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他们学书法、读中国
古典名著、过简朴的生活。
他的薪水很大一部分花在了有关古筝的书籍上。他说他会买
所有提到古筝的书。
曹正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古筝演奏技巧的教材。在50年代,
他录制了十几张唱片。在60年代,他为一家杂志撰写了一系列有
关古筝的文章。
现在,作为北京古筝协会会长,他忙于编撰有关古筝历史的书
籍、撰写论文、组织音乐会。
他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各种古代符号的研究,他说,这是“传统
音乐宝库的钥匙”,“如果现在不保存将很快丢失。”
曹正说在剩下的岁月里,他将和其他许多传统音乐家一起,致
力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生活变了,音乐必然反映当前的现实。
但是,为了创造新事物和发展,人们必须学习传统。”他说。
★这是郭大锦兄发来的,时隔近四十年,重读这文章真是有所感悟。中文翻译应是一位音院友人的女儿,她曾在联合国做同声翻译——田力(曹正教授女儿)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