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潮筝”与潮州筝的传承与弘扬(作者∶高百坚)

“海派潮筝”与潮州筝的传承与弘扬
今年是潮藉古筝大师郭鹰先生诞辰100周年。郭老对中国古筝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海派潮筝”和对潮州筝乐的推广与传播,诚如曹正教授所言:“他为潮州乡土文化艺术的宣传所作的卓越贡献,在近代中国筝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人。”
确立“海派潮筝”的三大要素
(1)潮州筝乐与沪上音乐的结合。北个世纪三十年代,21岁的郭鹰先生到上海谋生,带来了潮州筝乐。流畅、华丽、旖旎委婉的潮韵登陆上海滩,收获好评,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与江南丝竹等主流音乐的交流会乐中,由于潮州筝乐音律的特异性,往往造成与当地乐人会乐中的不顺畅,不协调。郭老深谙潮人“出港随风,入港随俗”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不攺变潮州筝演奏技法规律和音乐内在表现的同时,顺势调整,使潮州筝与沪上音乐成功融合,并逐步形成了有异于潮州传统筝乐,带有上海音乐特征的潮筝表演风格。这一调整,是弘扬潮州筝的一个创举,它开创潮州筝一个新的里程碑,于是乎,《寒鸦戏水》冲出潮州,扎根沪上,红遍全中国,奏响维也纳,成为家喻户晓的“潮州国际歌”。
(2)走专业化、标准化的传承之路。如果说,郭鹰先生早年在沪上的业余筝乐活动为潮州筝在上海滩的推广与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郭老从业余到专业的华丽转身则奠定了“海派潮筝”在中国筝坛的位置。1952年,郭鹰先生成为上海民族乐团的古筝演奏员,1960年应聘在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任教,通过对潮州筝曲的整理,定谱、定指法的标准化教学模式,确立“海派潮筝”的演奏风格,使“海派潮筝”走上专业化、标准化的传承之路。
(3)不可忽略的地域优势。无容置疑,“海派潮筝”的传播和推广得益于上海得天独厚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地域优势,特别是郭鹰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期间,充分利用院校资源,为沪上和全国音乐院校和演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古筝人才,使“海派潮筝” 立足江、浙、沪、宁,辐射华夏大地。 
“海派潮筝” 对潮州筝乐的弘扬与传播功德无量!但是与“潮派潮筝”(本土潮筝)在音乐生态环境、演奏风格、技法、韵味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简言之,就是潮味的淡化和个性的缺失。“海派潮筝”,流利明快,如啖美味快餐,鮮香爽口;“潮派潮筝”细腻多韵,如品老火倩汤,耐人寻味。“海派潮筝”淡化潮筝韵味,演奏技法简练,标准、规范的模式化教学,易学易弹,有利于“海派潮筝”的传承和推广,而演奏风格、技法的同质化,缺乏个性,则是“海派潮筝”的乃至标准化教学的弊端。潮州传统筝乐的自然生态是自娱自乐,筝人在耳闻能熟的旋律中玩乐寻韵,自成一格。高哲睿先生的细腻流畅,感情深化;黄长富先生的古朴大方;林毛根先生的清丽淡雅;陈玛原先生的古朴典雅等,各具风采。可以说,树立个性化演奏风格是潮州筝家的努力和追求,发挥个性特点则是弘扬潮州筝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优势互补  弘扬潮州筝乐
“潮派潮筝”、“海派潮筝”对潮州筝的传承与弘扬,各具优势,各有所长。“海派潮筝”的确立,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使潮州筝更加普及,更具影响力。而“潮派潮筝” 在音乐多元化的大环境中,由于本土筝家的固执和坚守,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潮筝的风韵,还有一方隶属传统潮筝的净土!愿潮州本土筝家和外地筝家共同携手,使潮州筝这一非物质文明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告慰郭老在天之灵!
(《郭鹰先生诞辰100周年研讨会》的发言稿)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