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蝶采花》的“前世今生”
《粉蝶采花》是诞生于50年代的一首创编的潮州乐曲,凝聚着(周才、陈名贤、杨广泉、陈仙花、苏文贤)等潮州音乐名家的智慧和创意,是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力作。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50年代,为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汇演,潮汕组织了一支潮州音乐演出队晋京,当时,唢呐名家周才以寺庙音乐《牒板》为底整理了一首以唢呐领奏的乐曲。周才找到名乐师杨广泉商议,杨接上潮州传统变奏曲《采花牌》作为连套,并为《牒板》改了一个音,易“3”为“4”,使乐句顺势而落,一气呵成。周才大声叫好,就这样就定了乐谱。
潮州民间祭奠亡灵时,有一道焚烧牒文的程序,焚化成灰后的牒文经风一吹,四处飞散,《牒板》表现的就是这一情景。其时,“新文艺工作者”陈名贤先生(编剧,戏剧工作者,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觉得曲名不雅,建议改成《粉蝶采花》,富有诗情画意,用唢呐领奏,有情趣,曲调美,《粉蝶采花》遂确定阿下来。
1956年在全国第一届音乐周上,周才唢呐领奏的《粉蝶采花》获优秀节目奖。
1957年,省潮剧团上京,名乐手陈仙花再次对《粉蝶采花》进行加工,他除了给乐曲配上小锣鼓外,也改动了一处,在《采花牌》中添了一个“7”,用自由延长的节奏,在中间大跳而出。这一大跳,又使乐曲形成高潮,加上小锣鼓的渲染,气氛热闹,后来在此基础上,由林运喜领衔演奏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而获奖,这首乐曲从此驰名中外。
《精蝶采花》的曲名还有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文革时期,有人认为,古代一些妓女常以“粉”字命名说“粉”字不好,为了避嫌,《粉蝶采花》被改名《彩蝶纷飞》,其实,“粉”字只是形容词,是蝶的美称,与妓女无半点关系,《粉蝶采花》的曲意清楚,就是通过蝴蝶在花丛中的形象,歌颂劳动,颂扬勤劳的美德。
把《粉蝶采花》改编成为古筝独奏曲始于苏文贤先生,之后就有几个不同筝风的潮筝演奏版本和传谱。
福建筝家李戊午先生有闽筝版同名筝曲,其“粉蝶”乐段为闽筝做韵技法,“采花”乐段用了“闹句”,但从整首曲的调骨、结构、意境来分析,显系苏版(苏文贤先生 )移植而来,“采花”段虽云“闹句”,更象潮州“采花演奏法”的简约版。至于标注的又名《蝶恋花》,查福建云宵已故古筝家陈友章先生传谱,同名但不同曲。为何将《蝶恋花》与《粉蝶采花》对上号,待考。
…………
主要参考书目
林毛根:《潮州音乐漫谈》,【一字之师】,P74,【为粉蝶采花正名】P77,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萌:《中国传统古筝大全(中)》P406-407,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