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江戏”与“外江曲”
“外江曲”是潮、客乐人对清道光年间流入两地的外江曲调的俗称。“外江”特指何处?“外江戏”为何被汉剧?如何区别潮州汉调、客家汉乐的异同?外江戏认错娘给后人什么有益的启示?
1.“外江戏”被汉剧的因由
“汉剧”之名,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钱热储先生①在《汉剧提纲》中指出:何谓汉剧?即我潮梅人所称外江戏也,外江戏何以称汉剧,因此种戏剧创于汉口故也。”
2. 潮州人对“外江”的定位
林毛根先生(潮州筝第三代传人)在《扎根潮汕的外江戏、外江乐》②给“外江”的定位是:潮汕民间对沿长江各省份的统称。对于大埔籍钱热储先生将外江戏改称汉剧,潮汕戏曲界通过将广东汉剧与湖北汉剧的对照、探讨,结论是外江戏与湖北汉剧异多同少;后又多次到安徽调查,分析了广东汉剧从声腔、剧目、伴乐以至乐器形制,认为外江戏来源于安徽戏有迹可觅,再从广州外江会馆的十几块碑记中徽班为多,后期湘班为多,却没有一班是武汉班,由此证明,钱热储老先生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认为外江戏来自湖北汉剧是认错了娘。但由于几十年间大家叫汉剧叫惯了,后来为了把外江戏与湖北汉剧区分,就来了个按衷办法,叫广东汉剧。
3.潮州汉调、客家汉乐(调)的异同
汉乐(调)是外江戏的伴乐,包括声腔、伴奏和过场音乐,由此派生的弦乐曲演奏,就是通常所说的汉乐。
外江曲流入潮汕、客家一带,由于本地人介入,地方化之后,就带有潮味和客味。客家乐师用的是外江头弦,与潮乐的二弦,同是木质,但前者弦筒小,弦杆、弦弓短;潮州二弦弦筒大,口阔,弦杆,弦弓长,更重长韵。潮乐又比外江低一个调,定F调(“五孔”弦),四度定弦,硬度减弱,再加上潮乐特有的变奏方式,色彩、韵味就有所不同,但外江曲、结构、拍数、基本旋律不变,潮、客无异。林毛根先生认为
③:建国后,有人把流传在客区的“外江”叫“客家音乐”,把流布潮州的归入潮乐,都不准确。比如《小桃红》、《一点金》不管潮州人或客家人演奏,都是外江乐曲。以前老艺人统称为外江弦丝(乐曲);或把带有客味的外江叫做客家汉乐,带潮味的叫潮州汉调,是比较实际的叫法。
4.外江戏认错娘的思考
外江戏(曲)入粤,流布潮、客,丰富和发展了潮、客两地音乐并已载入史册。外江戏认错娘的现象告诉我们,学术研究,贵在严谨。少些主观臆断,多些调查研究;少些盲目跟风,多些独立思考。这应是外江戏认错娘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①钱热储,(1881—1938),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人。晚清秀才。广东汉乐理论家、演奏家。1927提出把“外江戏”改称“汉剧”,编著有《汉剧提纲》一书,1933—1934年主编了12期的汕头《公益社乐剧月刊》(双月刊)
②③林毛根:《潮州音乐漫谈》、《扎根潮汕的外江戏、外江乐》
P29,34,35,汕头大学出版社,1977。
注释∶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