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传统筝乐传承的困境和出路
一一从老筝家的忧虑说开去
"希望传统曲从小到大,在教学当中,在比赛当中,在考级当中,都要占多(多多)的份量,现在没有做到。我们怎么(那么)传承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呢。有的教学十级十级证都拿到手了,还不会颤音呢,多惨呐,只知道快、抢,那怎么行啊,我们怎么能传承呢,真叫人担心呐!"这是阎俐教授在话说古筝教师公社朋友圈对传统筝乐传承现状发出的感叹!阎教授对传统筝乐传承现状的直言,象一把利剑,直击古筝教育的软肋,发人深省!
对于传统筝乐的传承问题,我曾写过《传统筝乐的困境与出路》一文,并引述《秦筝》杂志2014年1期的编者按 :"对传统流派的传承是多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几乎逢活动必讲,然而,收效甚 微 。"传统筝乐流派传承"的雷声大,雨声小"的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一、考级、比赛的导向。
自86扬州筝会之后,传统筝乐开始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进入20新世纪,各大赛都设有传统筝乐规定曲目的比赛环节,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传统筝乐在大赛中更多的是一种陪衬,决定选手最终还是速度、力量的大比拼。
考级的问题似乎更大。传统曲目的级别普遍定得很低,有把《闹元宵》、《出水莲》、《栁青娘》等传统曲目仅定位六级,而高级曲目中则以新潮创作曲居多,权威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曲目》中甚至设有表演文凭级!这种轻传统,重现代,轻流派风韵,重速度力量的现象,给考生乃至老师、考官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息,传统得过且过,现代才是王道!
二、传统无根,师资匮乏
王英睿博士在《二十世纪中国筝乐研究》中指出:“五六十年代的学生(第一代学院派筝家)有机会直接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亲身体悟最地道、最富各派音韵特色的演奏,可以有意识尽力去体会,揣摩所学曲目的滋味,因此,他们继承下来音乐较多保持了原有特色。有用心人能够领悟到一些传统的筝乐传承方式所承载的传统音乐信息。然而随着这批老艺人相继故去,七十年代后的学生(第二代学院派筝家)就只通接受'二传手'(第一代学院派筝家)……教授的传统曲目。失去了昔日的传统音乐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没有唱曲的根底与念工尺的功夫,这种学习只能趋于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年青一代能静下心来,在老一辈筝家的音视频中刻意模仿,或跟某名家突击学一、二首流派筝曲,虽未及精髓,尚能收获皮毛。然而,当今社会浮躁,随着古筝教育市场化、产业化,传统底蕴浅薄的某些青年筝家在利益的驱使下,丝毫不减弱传授传统筝乐的"热情";放慢某些急功近利者"大跃进式"的传承脚步!有的刚学了几曲传统乐曲,就急于表现自我,急于开班办学,"传道解惑",更有甚者,以自已一知半解的肤浅认识对传统筝乐的肆意改动“创新”代替对传统筝乐的原样存承。如此传承传统筝乐,肥了机构,惨了学生,轻者象阎俐教授所言:“ 有的教学十级十级证都拿到手了,还不会颤音呢,”重者变味,串味,被转基因。
传统筝乐传承如何走出困境?路在何方?以愚之见,在于顶层设计和导向,在于对院校青年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师资的系统培训。传统筝乐传承现状叶虽黄,根还在!要乘身怀绝技的流派老筝家还健在,有组织,有计划,请进来,走出去,对年青一代传、帮、带!要端正学习态度,提倡原样存承,不随意嫁接,不中西混血!考级曲目的设置,要加重传统曲目份量和位置。各级比赛和考级的传统筝曲环节的评委、考官对传统筝乐要真爱,真懂,要严格把关,不走马过场,不让传统曲目当陪衬!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