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客的音乐交流(作者∶高百坚)

                   关于潮、客的音乐交流
某筝家在《 坚持与顺应,流变不质变~~客家采风回来思汉乐》中提到丘定环老师在发言中提到的一个“事实":“潮人学我们汉乐很多,而汉乐却不怎么向潮乐学习?!"这不知是丘老师一家之见还是客藉音乐家的共识?但从《 坚持与顺应,流变不质变~~客家采风回来思汉乐 》中的文字和视频来分析,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大埔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启煊老师和蔡葵老师的介绍,现在的汉乐本调改为F调,汉乐从G调改为F调是在上世纪80年代,是在一位叫管石鸾的老师倡导下进行改革的。"
“饶晓宝老师回忆了在汕头戏曲学校读书的往事,说,“管老师是我的老师,和杨广泉"老师为同时期的汕头戏校老师,那时学生排戏都用F调了,以前都是用G调。戏曲唱腔比较高音,学生唱F调比较合适,因此汉乐演奏时顺理也就F调了。"从饶晓宝老师的口述史,我们似可作出这样的判断:广东汉剧、汉乐现时的定调是受到潮乐定调影响而流变的。
再看视频二,  张高佪、 罗琏演奏的《崖山哀》(录于1982年),某些句逗有类潮乐、韵味比较柔和、细腻,有明显的潮味。由此,我想到了此间老一辈乐师的另一种观点:客家汉乐其发展过程中是受到潮乐影响的。从上述例子和潮汕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种观点是成立的。
国学大师●饶宗颐指出:“潮州地区人文现象有需要作为独立而深入探讨之研究对象,应该和“客家研究”同样受到学人的重视。潮州学的成立,是顺理成章不用多费唇舌来加以说明:有一个充足理由,客家学以梅州地区为核心,在清雍正十年嘉应直隶州末设立以前,整个梅州原是潮州地区所属的程乡(后分出镇平、平远),长期受到潮州的统辖 。说客家话的大埔、丰顺二县亦属潮州所管,至近时方才割出。所以研究雍正以前的潮州历史,梅州、大埔都应包括在内,这说明客家学根本是潮州学内涵的一部份,不容加以分割。"就音乐来说,潮客两地的音乐交流,由来已久。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是不分彼此的。这里有历史,有故事。
上世纪20年代,汕头成立了公益国乐社,这是一个潮、客混合,既奏潮乐,又奏汉乐的外江乐馆。先后担任社长的张公立、李伯桓,提胡演奏家饶淑枢筝都是客家人,张汉斋、魏松庵、王泽如则是潮州人。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也是公益社的常客。可以说,汕头百年商埠的特定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公益国乐社,使之形成了的潮、客混合,会乐论道的音乐常态。 在公益社,潮,客相融,又各自发展, 这是一个岭南音乐奇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再将视野引向外江戏 。外江戏流入粤东之后一直以潮汕平原为中心。56年组建的广东汉剧团设在汕头,60年代为支援粤北,汕头汉剧团(公益社并入潮乐改进会后独立的剧团)归属韶关专区。由于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广东汉剧团归属兴梅地区并迁往梅县。自此,外江戏的活动中心才从潮汕转移到兴梅地区。再如筝乐。一代客家筝大师饶宁新老师早年就读于广州音专,在学期间跟潮筝名家苏文贤先生学习潮州筝乐。观饶老弹奏的客家筝曲,一些造句和加花手法仍可觅潮乐的痕迹。
由此可见,汉剧、汉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受到潮汕大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潮,客在音乐发展中互相交融,又各自发展。但丘定环老师:“潮人学我们汉乐很多,而汉乐却不怎么向潮乐学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

●饶宗颐:《何以要建立潮州学?一一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性》,《潮学研究》第一期,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编,1994年。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