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歌与“五保”》读后感(作者∶高百坚)

《原生态民歌与“五保”》读后感
《广播歌选》杂志微信版上传了原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周巍峙《原生态民歌与“五保”》的摘编。周老被誉为“筑起中国民间文艺的万里长城”,其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存与发展的真知灼见读来特别亲切,倍受鼓舞!
周老指出:“改造了统一了”都“洋化了”,失去了民间文艺发展的基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风格都不是单一化的,是多样式,多色彩的,这样才能保持其艺术性,才能受到广大群众,读者的欢迎和欣赏。百花齐放要依靠多样化的存在和交流“。联系中国音乐界的一些现象和主张,领悟周老的话,颇受启发。
当今音乐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艺术流派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音乐院校古筝专业大多采用标准化教学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流派的特征。流派筝曲风韵弱化,演奏风格同质化,“千人一声”的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警觉。
时下,强调中国音乐与国际接轨之声不绝于耳。传统筝乐需要与国际接轨吗?笔者不甚赞同,因为传统筝乐走的根本不是这条轨!与现代筝恪守标准,规范,强调时代特色的筝学理念不同,传统筝乐的特点是重视传统筝乐文化的完整和系统的传承,强调地道,个性。譬如潮州筝家,曲名相同,传谱不一,风格各异,陈玛原的古朴典雅;黄长富的古朴大方;林毛根的清丽淡雅;高哲睿的细腻深情,各具风采。可以说,树立个性化的演奏风格是潮州老一辈筝家的努力和追求。发挥个性特点是弘扬潮州筝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中国古筝需要标准、规范,突出时代特色的现代古筝,古筝百花园中也容得下多流派,多色彩的传统筝乐。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周老特别谈到民族民间艺术对音乐家的保养,滋养:“一个作曲家不能唱几十首民歌,不能懂一些戏曲和曲艺的音调,那么你很难创造出民族风格强烈的伟大作品。一个人的创作与他的修养,爱好直接相关”。著名二胡家闵惠芬就是在民族民间艺术的保养,滋养,运用最传统,最地道的方式,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韵的二胡曲。闵惠芬一头扎进民间,广泛向民间乐种学习源于1974年杨荫浏先生对她说的一句话“阿炳的肚子里有千首民歌和民间曲牌。你会吗?”“你会吗”三个字成了激励闵惠芬立志将中国民间音乐学深学透的动力。她从京剧深入,再从京剧化出,广泛学习昆剧,越剧,沪剧,粤剧,黄梅戏,潮州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乐种,开展宽口径,多纵深的各地戏剧和民间音乐探索,在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滋养下,将声腔通化在弓弦之中,建立了二胡的灵魂--器乐演奏声腔化体系,以崭新的样式,丰富的内容,独具的特征,打开了二胡的历史空间。

周老已于2014.09.12远离我们而去,但周老“筑起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万里长城”在“五保”(保存,保持,保护,保证,保养)之下会震响华夏,巍然屹立。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