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筝承国学”纪念曹正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词

“筝承国学”纪念曹正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词

田力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与会的专家、朋友们,大家好!

在远离祖国的南半球澳大利亚,能够参加纪念父亲曹正先生百年诞辰的学术研讨会,真是感动之余又浮想联翩。

父亲的一生是为古筝事业奉献的一生。在古筝发展的每个不同阶段,父亲总会提出一些有深远意义、建议性的意见,并不遗余力地付诸行动。父亲对古筝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把古筝从民间引进音乐学府,带入艺术殿堂。在筝界前辈与后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再普及回归到民间,让我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仁智之器”充满了生机勃勃、兴盛壮大的局面。

我们还会从一些文字记载中了解到父亲曹正先生的筝路历程。他做出了许多个古筝界的第一,为古筝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鞠躬尽瘁。父亲他桃李满天下,受业解惑的学生不分专业,不分院校,遍布海、内外,而这些都离不开父亲一的主张——“茫茫九派流中国,天下筝人是一家”,正是父亲的这种无私无畏,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寛广胸襟,光明磊落的品格得到筝人、朋友们的认同,在父亲离开我们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会再谈到他,纪念他,是因为古筝的传承不仅是曲目的创新,技术的变化发展,更要做的,不能忽略的是敬业乐业的精神的传承。而父亲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榜样。我以为:我们这次研讨会的题——筝承国学,也包含了这些深意,我理解为:我们要好好学习,多读书,从祖国厚重的历史,精粹的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完善自已,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有正直人品的弹筝人。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艺双馨。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父亲的几件往事。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每天伏案疾书的样子。他喜欢用铅笔写文稿,内容很广,很多样化,有讲稿、教学、筝事活动,研究生方案。关于陶埙制作,父亲就写了将近十本的笔记,从研究历史,出土文物,制作到画图和如何吹奏,很详细。那是22开的笔记本,全是铅笔写的。每当我仔细描写父亲的笔记时,就是我与父亲的再次见面,父亲的身影,一举一动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引起我无尽的思念,同时我也想到如此珍贵的手稿我有责任地保存,在需要的时候奉献出来。我认为:这是仅有的很有学术性、专业性的父亲的遗作之一。

提到埙,这是我父亲除了古筝之外从事一辈子的研究。古筝它有老师可以学习,而埙是他从无到有,几十年如一日,反复试验研究制作,直到把出土文物的历史记载还原再形成一个可以吹奏的乐器,这期间父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不同地域的埙,都是历史时期的出土文物,经过了一个漫长探索、研究的过程,这些我父亲都在他的笔记中有详实的记载。直到70年代末,在中国音乐学院领导的肯定支持下,开始在学校内部接待国际音乐同行时,由当时笛子专业的学生或独奏,或与古筝重奏,开始把埙介绍推广出来并走向了国际舞台,而父亲亲手做出来的埙也会做为礼物赠送给一些国外的大学,博物馆收藏。此前,埙有一些个人活动和推介,比如我父亲于1947在上海电台做了吹埙的节目……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学院让埙正式进入艺术殿堂并走向世界!从那时起,上门和父亲学做埙的人很多,父亲是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在埙已为普罗大众认识的今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奉献,不为名利的高贵品格。可以讲,埙的再生、诞生是父亲伟大成就,是功劳一件。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用复写信纸写信。他用白纸制作一个一个的大口袋,分门别类地写上名称,其中我看到了大量的筝友通讯录,每个人的名字一目了然。这其中有他和诸多筝家的学术探讨的内容,也有他举贤荐能的部分等等,等等……我怀着好奇心看了父亲与我母亲的通信,想从中知道一些有关我的童年往事,想在信中和他们旧梦重温,但是信里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他们探讨教材、教学、教课之类的内容。不像是闲话家常的夫妻,更像是古筝同事,可谓是伉俪情深古筝伴侣。这些都是历史发生的真实往事,我准备陆续整理出来,必要的时候提供给大家了解古筝早期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

父亲在古筝专业建树的过程中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亲自刻钢版,抄谱子,印讲义。很多早期教材,资料都放在北京的家里,有油印本、手抄本,半个世纪以上的珍贵文献资料,现在,家里除了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建院时配给父亲的一些旧书架和后来添置的几个书櫃,几乎都没有别的。我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家就是一个小小的古筝博物馆。在别人的眼里它是家徒四壁,在我心目中,它是父亲浓缩的一生,是我永生难忘的家,还有很多关于父亲的往事,例如他晚年创办的古筝研究会,提倡古筝从娃娃抓起,办老年大学,第一个组织在人民大会堂人数众多的古筝演出,父亲从未停止过他为古筝奋斗的脚步!

今天我们在此共话筝事,共同缅怀、纪念我的父亲曹正先生,我在此深切地感受到对于我的父亲曹正先生可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我之感动之所以浮想联翩之所在,在此我深深地感谢大家!另外我还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我的另外的一个想法,我想讲的是,希望有机会能向国内的筝友们、专家们学习,交流,把父亲遗留的宝贵文献整理出来,在古筝传承发展上发挥作用。为此,我愿用自己的余生,尽我所能,做好这件事。原因无它,只为我是曹正的女儿,是古筝的后人,在此,我还要衷心地感谢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这次有深远意义的活动!感谢王中山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为这次活动做出的辛勤付出。

谢谢大家!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