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文化,通才与专才——漫谈音乐专业院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专业与文化,通才与专才

——漫谈音乐专业院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高百坚

专业课与与文化课一直是音乐专业院校人才选拔的热点话题。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西安教授在接受《音乐周报》专访时曾谈到该院曾拟提高入学文化课门槛,但不了了之。几年前,中国音乐学防院院长王黎光公布了把中国音乐学院提高文化课分数线提高到一本的新政,这一改革被视为办学理念的进步!是对延续多年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养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制度的拨乱反正!

重专业,轻文化,是音乐人才选拔机制的缺陷与误区。就拿古筝来说吧。解放初,在一代宗师曹正先生大力倡导和努力下,古筝进入高等学府。老一辈筝家呕心沥血,言传身教,使一批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技法娴熟的筝手脱颖而出,并成栋梁之才,古筝专业也受到国人的尊重和青昧。恢复高考之后,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一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同学退而求其次,瞄准艺术院校门槛底的特点,强化专业训练,终于如愿进入音乐学府。然而,文化底蕴浅薄使很多筝手技法娴熟但音乐理解力差,音乐形象僵硬无光彩。有一则笑话,某音乐学院一位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把《水浒传》人物林冲为题材的古筝曲《林冲夜奔》分析为“一个莽汉在黑夜里狂奔”,令老师啼笑皆非。文化底蕴浅薄也直接反映到论文和专著上。为了完成写作,腹中无几点墨水者只能走捷径,“剪刀一剪,糊浆一粘,大名一签,豪文一篇”的论文泛滥,内行人读外行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音乐学院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天平上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倾斜,在专业院校招生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就目前招生的科目设置还是面向“通才",对于音乐事业的“专才"、“奇才”,是否可以网开一面,再作调整呢?

再以古筝为例: 某古筝名家,筝艺超群,频出佳作,桃李满园,成绩卓著,获免试入读硕士研究生。虽然他在中国筝坛如日中天,名声显赫,然而,英文像一道挡箭牌卡在他通往硕士学位之路!平心而论,古筝与英文,风马牛不相及。不熟悉ABC,并不影响他的创作灵感;不熟悉ABC,并不妨碍他对古筝技法的不断创新;不熟悉ABC,并不成为他率众弟子争夺银的障碍。但英文令古筝家读研之路好不辛苦。活生生的事实,专才的尴尬与重英轻汉的弊端,暴露无遗!

写到这里,我突发奇想,在艺考的设置上,在专业音乐人才的选拨、培养上,是否可以尊重一下民族乐器的文化传承特点,专业人才成长规律而作些调整?强化文、史、哲,淡化ABC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