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千声佛》——兼谈杨秀明先生古筝艺术的妙韵禅音(刘爵)

筝曲《千声佛》

——兼谈杨秀明先生古筝艺术的妙韵禅音

刘爵

音乐,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人类智慧之结晶,弘法利生、净化有情、开发智慧之法宝。人之生命有限,时空无限;舞台有限,音乐无限;表演有限,欣赏无限。吾有心未能尽其音,恭请各位指正。

——杨秀明

关键词

筝曲《千声佛》 佛曲 庙堂音乐 杨秀明

潮州音乐 潮州筝

一、筝曲《千声佛》

二、杨秀明先生演奏之筝曲《千声佛》

三、妙韵禅音,天心月圆。

  1. 筝曲《千声佛》

    筝曲《千声佛》原是一首佛曲。

    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梵唱来演说经法。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音,皆已成佛道”。

    《长阿含经》中记载: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因此,自佛陀以来,就有“音声佛事”之说,意即“以乐弘法,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约在东汉明帝年间(公元58~75年),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各宗派的繁荣,佛教音乐也达鼎盛阶段。

    至大唐盛世时,佛教音乐已然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其中,《千声佛》作为一首佛曲。早存于中国的佛教音乐典籍。在中国南北各大佛教道场、寺庙中,是一首流传甚广、深受僧人和信众喜爱的佛曲之一。

“在唐代,佛曲大盛(俗讲风行),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鼎盛时期。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为佛曲的传播,创造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初唐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专心念佛,曾著《法事赞》、《往生赞》、《般舟赞》等歌赞三卷。中唐法照禅师制‘五会念佛’法规,并作有《散花乐》等曲,影响甚远,今之《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念佛’之遗续,亦用作赞佛之音声,曲调优美柔和,清净淡雅、静穆”(见雨果CD“筝的世界之六《千声佛》乐曲介绍”)。

在可见的佛乐传谱中,常见的有韩军先生编著《五台山佛教音乐》中的《千声佛》传谱和台湾著名筝家梁在平先生1938年《拟筝谱》中的古筝谱;两者名同曲不同。

《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之《千声佛》,目前仍为寺庙常用佛曲,在佛事中,多用于“绕佛”。曲中词中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也称六字真言。乐曲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反复循环演唱。(见附乐谱)。从五台山佛教音乐的历史流布老看,可以看作是北方佛曲的经文佛曲;在中国佛教音乐的《五台山佛乐》唱片中,《千声佛》和《普安咒》收录在CD3之青庙禅曲、吹腔及散曲中。

筝曲《千声佛》,最早见于1938年梁在平先生编订的《拟筝谱》中。是流行于潮州等地庙堂音乐,乐谱无词,却隐约可知似有佛号隐于曲中的音韵,因其流传的地域性,可以看成是具有南方佛曲的经外音乐特点,典雅清丽,委婉柔和。此曲形容深庵寺院中、青灯古佛旁,僧侣颂经不绝,佛声幽远绵长的景象。

见附乐谱。

2)筝曲《千声佛》传谱。

梁在平先生1938年的自费刊印了《拟筝谱》,是中国可考的最早的一部古筝专用谱。其中收录了筝曲《千声佛》。

梁在平先生(1910~2000)是著名筝家。台湾古筝音乐先驱。出生于河北高阳世家,自幼尤爱琴、筝,艺承名家史荫美、魏子猷两位老师,因此其筝艺具有独特风格流派特征,终生为弘扬国粹音乐文化不遗余力,在海内外深具影响。

目前,在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古筝业余考级教材中,皆收录了梁在平先生传谱、曹正先生定谱的《千声佛》。

这首筝曲《千声佛》,明显具有的潮州音乐的特点,更是潮州音乐吸收当地庙堂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以筝奏之,让人耳目一新,既庄重肃穆,又宁静喜悦。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淳朴、轻柔、细腻,风格鲜明、韵味浓郁,保留着唐宋中原古乐的风韵;庙堂音乐虽主要流布于寺庙,因其旋律优美典雅、柔和,吸收了当地很多民间音乐素材等原因,而且潮州民众多有信佛(供佛)、到寺院拜佛(拜愿)的习俗,因而在潮州民间广为流布并深受大众喜爱。

二、杨秀明先生和他演奏之《千声佛》

1)杨秀明

杨秀明(1935-2015年)广东潮州人,是名闻四海的、清誉甚高的中国著名的古筝演奏家。首批潮州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秀明先生自小喜欢潮乐,1957年始师从潮乐大师、海山“琵琶圣手”、古筝大师徐涤生先生,因其谦逊好学,又多向潮州肖韵阁老先生、许敦五诸前辈请益。于古筝、琵琶、三弦、胡琴等潮乐皆善,堪称“艺术多面手”(曹正先生语)。早年先生笃信佛教,茹素念佛,深受潮州开元寺慧原老和尚器重和砥砺。杨先生淡泊沉静,潜心研究佛法禅学,尤攻潮州筝,于禅宗、潮州音乐以及丹青、诗词诸面深具修为。1981年,应中国北京古筝研究会会长曹正教授大力推荐,执教于中国音乐学院,树桃培李,成绩斐然。古筝演奏家邱大成、林玲、王勇、李萌、周望;琵琶演奏家李景侠;胡琴演奏家刘顺等,皆蒙其教诲,现多成为当代中国传统音乐(乐器)演奏和教育界的中流砥柱。

秀明先生于北京的音乐生涯中,着力古筝和潮州音乐的教学。虽生活极为清苦,但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佛学院等许多重要音乐家、理论家、画家、僧侣交往,虚心请益,并广泛吸收诸文化艺术之精华。尤与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结佛缘,得赵朴老赞赏和教化,逐渐形成自己根植于潮州音乐,而又独具特色的古筝艺术演奏风格。

1992年9月8日,在著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学院李西安教授等好友的帮助促成下,由汕头市文化局、中央乐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厅、中国音乐年鉴编辑部、中国音乐研究所八单位联合主办,“杨秀明古筝独奏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由田青先生主持,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获得巨大成功。杨秀明先生的演奏“普获音乐界推崇,名噪京华:谓其筝曲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雅而不矜,丽而不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清朗恬淡、光明洞澈。由于其艺术修养的广博,更因其对中国禅学的修养,使他的音乐能超脱一般俗世音乐的审美观,达到静心、开智、增慧的作用”(田青先生语)。

2006年4月9日至18日,杨秀明先生与刘德海、吴玉霞(女)、杨宝元四位中国音乐界大名鼎鼎领军人物,应邀参加台北市传统艺术节活动,先生奏筝二场,优美悦耳,风格脱俗清雅,妙韵动情,皆博得掌声似潮,更引起宝岛轰动。

此外,杨秀明先生作为代表性的古筝艺术家,曾赴全国各地演出和讲学,引起强烈反响,并曾出访新加坡、荷兰以及香港、台湾等地,与新加坡华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香港中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或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深获推崇。

2013年10月10日上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清音赋流水泼墨写云山——杨秀明音乐绘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期间,由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教授陪同,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莅临画展现场,对秀明先生演奏潮州音乐深为赞叹。于绘画艺术,先生擅长山水和巨幅墨荷,以画入乐,以乐入画。赵朴初会长在1992年曾为其画作题词曰:“海潮往复高低呗,林鸟和鸣大小弦。早许音声为佛事,不期画笔落梵天。溪头池角鱼蛙乐,牛背山腰岁月闲。画到未生前面目,雄鸡一唱破重关。(余尝听居士弹琵琶念佛极和雅清妙)。……”。2015年,《杨秀明画集》由汕头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4年9月,79岁的杨秀明先生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出席北京传统音乐节举办个人音乐会“行云流水——杨秀明古筝独奏音乐会”,并以“文化传承与高等音乐教育”为主题为师生做了非常精彩的讲座,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教授主持时称:“我更愿意称杨秀明先生为大师,他是我国民乐界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大师。他的演奏物我两忘、琴人合一、达到禅意。”

2015年5月底,杨秀明先生应邀访问广东惠州罗浮琴社,又出席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王温豪古筝音乐会后,于6月5日凌晨,在汕头寓所安然往生。

2)杨秀明先生演奏的《千声佛》

在可见的公开出版的唱片中,杨秀明先生两次录制过筝曲《千声佛》;

一次是1991年12月由香港雨果公司易有伍先生于北京录制,后出版为“筝的世界之六”(潮州音乐)的《千声佛》。唱片中收录的皆为潮州音乐,其中第一曲就是《千声佛》。

在雨果公司录制的《千声佛》中,杨先生虽是依照梁在平的的主要旋律,但是在演奏风格上、指法上、速度上,均出现了极为不同的处理变化。梁在平先生传谱的《千声佛》,共13小节。往复数遍大约也不会超过2分钟。而秀明先生的处理,却体现了秀美空明的禅意。头两个音的发出,就将人带出极具悠远宁静的山中古刹中,仿如古刹闻钟,甚深禅定,随着音声的慢慢展开,通过潮州音乐的滑按变化,历音的潺潺流水,真如曲水流觞,源源不断而意蕴绵长,空灵隽永,深具禅意。整曲的演奏于不知不觉中,达到6分05秒。听后恍若隔世,实在是无法言说的“禅悦”“法喜”之境。此版的“千声佛”,可谓是山中庙堂音,古朴沉静,隽永婉约,余音绕梁。

第二次录音,是台湾任诗杰公司专程来北京录制的’杨秀明古筝音乐会”唱片。时间是在1992年9月。唱片出版后在海峡两岸影响极大,倍获推崇。后大陆获得版权,在中国音乐家大系——大师系列中,以“梵音胜彼世间音---隐逸古筝大师杨秀明”名签出版。后又经文韵汇达国际文化传播公司、敦煌唱片、九州音像公司再版发行流布。此录音由大陆顶尖录音师李大康先生录音。音乐会现场有多位中国顶尖文化名流莅临观赏、中央电视台播放和唱片出版,普获乐界推崇,一时名噪京华,传为佳话。

在此张唱片中,《千声佛》曲名为《千声佛.拜愿》,演奏用时竟达到10分10秒;大大超出第一次演奏时间。让人惊奇的是,此次的演奏,秀明先生除了保留了主要旋律外,更大大的加以即兴的变奏,似在一个更大的广袤空间奏响每一个发自心灵深处的拜愿音声,更是世间有情于天地万物之间的虔诚祈福。音乐开始的第一个音一经奏出,是如此的震撼。更是心灵的震颤……立刻将人带入晨钟暮鼓的万佛庄严,仿佛整个身心似乎被彻底放空。再一个大撮音!……,再复以一个加入低音的长长的摇指,音声久久弥漫的浑厚与空灵!全曲浑然天成,完美无瑕。完全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音乐禅境。音乐会当晚现场聆听音乐会中,有一位称“妙音智”大德,他在《佛教文化》刊物上撰文《离声之响.》,专门写到这场音乐会的观感,文中如是写到:

“应当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这场古筝音乐会从一开始就颇有独到意味:

音乐会在掌声中即将开始,只见他先是恭敬的双手合十,向听众微鞠一躬,然后,沉稳的坐到一架古筝前。右手先是轻轻的在古筝上舞了几下,似乎欲弹而无声,终于在一根弦上弹出了一个音,之后,是长久的间隔。这间隔是如此之久,以至于人们突然感到被某种无形之物吸引住了,又是一下,再一下,音乐之流才在筝弦上缓缓展开。就这样,开始了第一首曲子《千声佛》…….

在现场的每一位听众深深感受到他内心的平和、平静,音乐自然流露,毫无一分矫饰,聆听者无不被他强大的气场所吸引。艺术家身上体现出的从容、淡泊、静雅的艺术气质,无不体现了高深艺术禅境。

三、妙韵禅音,天心月圆。

感知杨秀明先生音乐艺术,确实也是一场最具禅意的文化盛宴。

杨秀明先生学识广博,历经坎坷,仍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形成不同凡响的乐韵,可谓是当今国乐界的“奇才”人物。其视古筝艺术几为生命。具有非同凡响的人格和艺术魅力。“行云流水,天人合一”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杨先生曾应邀于2004年在扬州主持“筝和天下潮州古筝高研班”,作为此次活动杨先生的助理,我在活动结束后应邀给“筝和天下”写下了一段对杨老师音乐的感受:

聆听杨秀明老师弹筝,犹如一场心灵之洗礼,涤荡尘埃,净化人心。杨秀明先生的古筝演奏有一种让人浑然忘我,徜徉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诗意境界中的魔力;更有一种宁静、虔诚、空灵、无穷之色彩,无尽之变化,有闻筝见景、开慧增智、直指人心之魅力。杨秀明老师的音乐可以修心养性、可以益智益慧、可以坐禅入境。其古筝之音色、之奏法、之变化、之境界、之气韵、之生动,无疑都是艺术中的最高层。

著名作曲家瞿小松教授说:“从(杨先生)音乐中我听到了平静的内心。杨老师的演奏之外多一个音都是多余的”。正所谓“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杨先生的音乐艺术,确实是达到了“大道无形、大音希声”之超尘脱俗境界,此音乐之上乘也。

在杨先生一生的音乐生涯中,确实也可以将其所有的音乐当成“音声佛事”“以乐弘法”。其绵延起伏的禅音妙韵中,有柔和静穆的赞佛音声,有醇厚古雅的客家乡音,有春意盎然的飞涧流泉,有高洁傲立的梅花清香,有清净高雅的莲花玉立,有独立徘徊的大江东去,有哀婉凄情的胡笳情衷,有优雅无尽的行云流水,或清、静、淡、远,或低回婉转,或慷慨高歌,令听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记得1992年,时任中国佛协会长,中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老在北京音乐厅“杨秀明古筝音乐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好,很好,杨秀明的古筝演奏特点,我概括成两个字,一个‘和’,和平的和,没有火气,是以陶冶情性;一个‘雅’字,高雅的雅,清新高尚。”

音乐会后,杨先生说:“音乐会功德圆满,是我报众生恩,报国家恩,让南筝终于在国家级舞台上占一席之地,是实现了两代潮州古筝艺人的宿愿!”

著名学者田青先生是杨秀明先生多年来之至交,不仅在其力作《禅与乐》中撰文隆重介绍杨秀明先生(见《禅与乐》第六章《禅曲探珠》中《生命的鲜活、自由灵动——潮州筝曲《行云流水》一文。更早在1992年出版的《千声佛》唱片的出版序中写到:“杨秀明之筝曲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雅而不矜,丽而不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清朗恬淡、光明洞澈”。他以其全面而独到的艺术涵养与个人孜孜进取、与世无争的修为,已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立下了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一代大师杨秀明先生,是世间稀有的将中国传统古筝艺术与禅宗完美合一的艺术大师。我相信,随着大家通过杨秀明先生坎坷波折的一生和音乐艺术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即杨先生不仅是一位“以筝弘法”的演奏家,更是一位在国乐历史上,必将大放异彩的不朽的音乐大家。

73年前,一代高僧大德弘一大师安然入寂。其临终留下偈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诚如弘一法师似“一轮明月”,杨秀明先生禅艺一生,功德圆满,确也“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余借此文,向杨秀明大师致敬。

2016-7-5凌晨于逸心斋

(注:此论文是笔者2016年7月初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佛教文化艺术节”的演讲论文并现场宣读,此文根据原文,有所删节,特告读者)

作者简介:中国器乐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