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下)曹正先生遗作

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下)曹正先生遗作

潮筝流派传播情况
一、关于李嘉听派的传播情况概述
时至今天,李派的艺术继承人,健在的老一代的业余筝家只有黄长富先生了;而中年人有杨秀明、高百坚、黄辉远等人。黄、高两家已是艺承家传了,均属业余性性质。黄辉远君是黄长富先生的长公子,现职是科研单位(汕头市微声波仪器厂)的工程师,在东北鞍山工作时(60年代)曾向曹正请教过北方各流派的筝艺,因此,除精于乡土音乐潮州筝之外,对山东、河南筝,也多所了解和掌握;高百坚君是澄海中医,不仅医道是继承了乃父高哲睿先生的事业,而秦筝一道也是艺承家传了。"
澄海高哲睿先生是术精岐黄的名医,自幼酷爱秦筝,师承李嘉听先生的门下佘永鸿和洪如炎先生,与黄长富先生同学,都是佘永鸿先生门下。高氏虽然以医为业,但他是医、艺并重者,建国以来,积极参加业余古筝艺术活动,不仅在表演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对于从事业余筝艺培训接班人方面,更是诲人不倦不遗余力的。经过数十年的业余艺术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整理编写出《潮州筝演奏法》一书,用洗练的文字,全面介绍了潮州古筝的种种特点和演变过程,编写恶劣若干条演技方法的练习曲,并收录了潮州筝曲和汉调筝曲三十余首,并一一作了乐曲解说,以为自学潮筝的参考。
高氏对传统筝的技术表演和推陈出新之作,总结为一句十分中肯的经验谈是:“以韵补声”四言。这是非有几十年的工夫,是难能体会出来的。高氏在知命之年以后创作出用出新手法表现的《南海秋汛》时说:“创新有何难哉,不为也,非不能也。”这种自豪感,反映了他老当益壮的性格。
高氏所编的《潮州筝演奏法》,就内容而论,虽然大大的超过了“演奏法”的范畴,但对详细叙述潮州古筝艺术来说,应该说是十分宝贵的。
高氏业余操缦秦筝数十年如一日,对筝艺感情深厚,绝不一般,所会所能筝曲甚多,每弄一弦,总是悉心体会将自己的感情灌注于乐曲之中,如演奏嘤鸣思友的《黄鹂词》常常是涕泪交流,声泪俱下的。高氏表演筝曲的特点是“流畅细腻,感情深化”;高氏对潮州秦筝艺术的研究和治学态度的严谨和专一致志,是颇受民乐界的赞赏和称道,因为他对中国筝做出了贡献。高哲睿先生于1980年4月30日因患不治之症,不幸过世,享年六十岁。
澄海黄长富先生,师承洪如炎老师,而今年近古稀,是功底深厚的业余筝师,是在潮汕筝界的知名之士。他表演的筝曲,无论传统还是出新曲目,都具有“古朴浑厚,严谨规矩”的特点。黄氏本人是心灵手巧的手工业者,既善于弹秦筝,创新曲,又擅长画山水画以遣兴。他创作的新曲《话丰年》《打谷场上》既具时代感情,又有鲜明的地方风韵。黄氏所掌握的传统曲目:潮州筝曲和汉调筝曲,为数甚多,早在六十年代初,就由他的长子黄辉远同志整理编选成集。从曲目看,和高哲睿先生的同名曲,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从表演处理手法来讲,虽然同是源出洪师门下,而其各自发展的结果,乃是各有千秋了。
黄长富先生还能孜孜不倦的传授筝艺,肩负起“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矣”(后汉侯瑾《筝赋》句)的重任,这样积极热情为民族音乐事业“乐中筝”奋斗终身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景仰的。
杨秀明君是李嘉听派再传弟子海山徐涤生的学生,是研习潮乐的多面手,掌握了秦筝、琵琶、椰胡等数种器乐,尤精于筝,所会所能潮筝、汉调曲目,极是丰富。1980年受中国音乐学院借聘以来,除传授秦筝、琵琶之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大力宣扬和介绍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1983年初因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电视台的邀请为电视台录音录象;同年末,又为中央台录磁带一盒,计45分钟的筝曲独奏节目。杨秀明君是继三十年代揭阳林永之先生“南筝北传”的第二人。
秀明君在学习筝艺的过程中,不仅师承徐涤生先生一人,也直接或间接受到洪派秦筝师友们的启迪指教,由于秀明君虚心好学,曾向国内许多知名筝家请益,对于全国各地流派的筝艺颇具广泛的了解。这种相互启发和验证,对秀明君在潮乐用调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和促进。如通过诸宫调研究方法,从《寒鸦戏水》一曲。找出潮乐筝曲用调的变化规律,因而编定出《诸宫调·粉红莲》来。这样就大大的丰富了潮州筝“一曲多调独弹”的表现方法,确定是民间音乐的一个发展(也可以说是发掘或恢复已经失传的表现方法吧),也可以看作是李派潮筝后继有人吧。
二、关于洪沛臣派的传播情况概述
洪沛臣先生是一位民族音乐艺术造诣很深的潮州音乐大家。正式师事洪沛臣先生的三大弟子是郑映梅(即祝三,本名声华)先生、张汉斋先生、王泽如先生;他们都是专业或半专业的民族音乐家,也都是各自传授一些学生。当今在潮乐界颇具影响已年近古稀的杨广泉先生,就是师承郑映梅老师的。郑先生的另一高足,是澄海老中医蔡远涛先生,蔡老也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珍藏了三巨册潮州乐谱:《潮音乐谱》两册,《外江弦套》一册,共收录工尺谱二百五十余首,另有部分乐曲,如三弦谱《双飞燕》《柳青娘》;潮音《苏南枝》(应为《锁南枝》)等曲为二四谱。据抄本《序》末署作者和时间:“一九六三年四月初四日蔡启祥序于芝圃”和所序内容而论,是蔡启祥先生为了纪念郑祝三老师而写的。在蔡《序》之前的一篇序,是郑祝三先生为了纪念已经过世的洪沛臣老师的:
“……迨年四十三,由暹回家,始觉洪师归西,呜呼,哀哉!从兹失去导师,不能精益求精,实深抱撼。余今岁夏间,有暹回家,株守赋间,随将生平心得筝法以及洪师琵琶指句,陈君三弦特句,汇集成本,公诸好斯道者。……”
写这篇序的时间,是1935年腊月。声华郑祝三自序于养竹山房。郑祝三先生的名,字号甚为雅致,声华此名是声字排行,从其而兄声添,祝三与养竹山房的“竹山”而字谐音,暗寓松竹梅“岁寒三友”之义,因此以“映梅为字,祝三其号也。
蔡远涛先生珍藏的郑祝三先生的遗编,从书成的年代算起,也近五十年矣,(而书成之前又流传多少世代,那就无法统计)。这是一部极为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不仅根据它去研究韩江丝竹、潮州音乐,也可依据它去探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蔡远涛先生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借给我们影印一番。在影印成帙的同时,我们写了一段简单的附言,表示对蔡先生的敬意和谢忱。兹照录如下:

潮州澄海中医师蔡远涛先生抄藏的民间古乐谱,共三卷,此为第三册,签称《外江弦套》(包括“外江吹套“),计收录乐曲百三十五首,可谓洋洋乎大观矣。曲有南路、北路之分,部首以头弦、月弦、三弦为序,注明正线、反线定弦法。以下将弦头遂点分韵,俱陈于后:北路头板弦头之下为“五、六、工、尺、上韵”,然后为“退板”,为“缓二流”“紧二流”“暗上”皆注称“曲后遂点”云云;南路头板弦头之后为:“合、四、上、尺、工、六韵”,韵字下亦如北路然,跨注“曲后遂点”字样。所谓“韵”者,当系所奏过板曲起字归韵之意;以下“十八板”,无疑,也是过板音乐也。谱以“外江”名,以示有别于本土之“潮音”也。谱中某些标题,有明显之错误和令人费解者,亦传抄方言之讹误耳。研究古谱者,对于标题正误之考订,亦应视为分内之事,责无旁贷也。借此复印机会,聊识数言为念。并向抄传斯谱之蔡远涛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杨广泉先生和蔡远涛先生同出郑祝三先生门下,是当代潮乐界知名之士,是一位热爱并忠诚与潮州民间音乐的前辈,五十年代初,积极参与发起“潮乐改进会”,并担任该会主任职务。广泉先生不但熟悉掌握了多种乐器,而对潮乐历史——尤其是近代潮乐史,和理论知识,都有很高的修养;是一位潮州民间音乐的代表人物。张汉斋先生是师承洪沛臣老师的,是潮乐的积极发扬者,早在三十年代(1934年)的《乐剧月刊》上,便以“弦乐谱”名称,介绍潮州乐曲、筝琵琶谱,如《一粒星》《二簧慢板头》《柳青娘》《福德词》《汉调·南正宫反》《筝谱·二串》等曲,在记谱方面,大部分都是用管色工尺记录的,唯“潮调活五《福德词》三十四板 张汉斋乐谱”是用潮乐弦诗“二四谱”记录的。张汉斋先生所介绍的曲谱虽然不多,但它却将构成潮乐的阵容和系统揭示出来了如以方土音乐为根据称之为“潮调”;移自外江的称之为“汉调”;用筝表演者名曰“筝谱”,用琵琶演奏者叫“琵琶谱”。记谱上“二四”与“工尺”并用,给我们研究古谱者,对弦索谱和管色谱的命义和区别,提出了辨证等第,这和汉斋先生介绍发表“弦乐谱”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五十年代初汉斋先生也是潮乐改进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并担任领导和教授潮乐的工作,主编了《潮州·民间音乐选》,传授汉调乐谱二十余首。筝曲《胡笳十八拍》《浪淘沙》《月儿高》《锦上添花》《王大娘》等古代民间名曲,得以传世,为研究潮州民间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肯定的说,这都是张汉斋先生的功劳。汉斋先生一生为民间音乐事业的发扬和宣传,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苏文贤先生(已故),是比较系统向北方介绍传播潮州筝艺的领先人物。对沈阳音乐学院的古筝教材建设,作出了贡献。苏文贤先生,对宣传潮乐可谓不遗余力,做到了大公无私。1962年苏文贤先生将珍藏多年,数量很多颇为罕见的珍贵潮乐古谱“弦诗谱”(二四谱),不但借我一阅,且慨允转录一番,为我们研究和探讨民间古代“弦索谱”提供了可靠和有利的条件。时至今天,成为引起国人重视古谱研究的依据,这功绩也应该有苏文贤先生一份。
如上所叙,是以“潮筝流派系统”为根据。之外,尚有独树一帜,自成一格,在潮汕地区享有盛名的棉阳箫韵阁先生。已是年逾耄耋的老人。箫先生精于秦筝、琵琶和潮乐理论研究并作曲等。箫先生曾编撰《五声调工尺谱》(手稿抄本)一册,计收录潮调、汉调曲一十六首和自作曲筝谱《蕉声四调》《渔樵问答》等曲,这当然也是研究潮州音乐流派的一些重要参考资料。
本着探源溯流的宗旨,让我们现代人(也包括后人)能够通过这篇述史的文章,了解到一些有关古筝艺术发展情况;阐述这种种情况,抓哟是以“传人”“传谱”为依据。在历史进程中,所有学术流派的形成,绝非偶然,乃是由传统艺术继承性的要求所定。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如此,所以古筝流派,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任何一个流派的形成,都不能是自封的;只能是学者们辛勤劳动,为社会所公认的结果吧!
一九八三年除夕曹正

(原载《民族民间音乐》85年2期)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筝研究会会长。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