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从《粉红莲》、“诸宫调”说开去

视频来源:纪念杨广泉先生诞辰100周年薪火相传音乐会


传承与创新

——从《粉红莲》、“诸宫调”说开去


作者:高百坚


提要∶《粉红莲》是一首潮州弦诗大套曲。杨广泉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将之成功改编为弦诗乐《粉红莲》(多调),使之风靡潮州乐坛。受其启发和影响,杨秀明先生在《粉红莲》(多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古筝独奏曲,并以《诸宫调•粉红莲》名。《诸宫调•粉红莲》集潮乐诸调于一曲,被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潮州筝代表曲目,吸引众多的专业院校师生的关注、喜爱和研习。杨秀明先生和他的《诸宫调•粉红莲》对潮州筝乐的传承、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但在《粉红莲》的名调、板拍、缭舵、舞台表演等方面也存在争议。潮州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原样传承潮州筝乐文化,玩转源于“二四谱”的多调自然互换,希望得到同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讨。


关键词:杨广泉 杨秀明 《粉红莲》 诸宫调 传承与创新


一、杨广泉先生的《粉红莲》(多调)




杨广泉先生(1915.2-1987.5)潮州二弦一代宗师,作曲家,潮州筝洪派第三代传人。


《粉红莲》是一首潮州弦诗大套曲,108板。20世纪70年代末,二弦名师、作曲家杨广泉先生将之整理、改编为《粉红莲》(多调),成为弦诗乐推陈出新之金曲。


据老艺人回忆,《粉红莲》(多调)曾以《红莲叙曲》名,这与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文革”刚结束,音乐作品难免还带有时代的烙印。杨广泉先生在《粉红莲》乐谱注有这样做的文字∶“《粉红莲》是潮州传统大套曲之一,它有“拷拍”、“三板”,但旋律过于平淡,结构松散,潮乐界向来只采用头板,其他则没演用过。此曲曾有“词牌”说法,但均无可考议之据。按其乐曲结构和优美旋律,是有继承、整理和发展传播价值,故设想以中国劳动妇女生活为题材,根据潮乐各调及变奏手法,予以整理加工。全曲分为五段及尾声,表现旧中国善良质朴的妇女对悲惨生活遭遇的倾诉,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



之后,汕头市潮乐研究会筹备组成立,杨广泉先生将整理的几首潮州乐曲送汕头市文联。《粉红莲》新订和原曲乐谱在于1981年元月在《潮州音乐研究》(整理传统乐曲资料之一)印行。四十多年来,《粉红莲》(多调)作为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潮乐界广为传承,历久不衰。


杨广泉先生编订的《粉红莲》(第一段)


杨广泉先生编订的《粉红莲》(第五段)


杨广泉先生《粉红莲》(多调)编注


二、杨秀明先生与《诸宫调•粉红莲》


考潮州音乐历代传谱、文献资料都未见“诸宫调”,潮州音乐基本乐理、弦诗乐演奏也没有“诸宫调”的调名,只有源于二四谱的“轻六”、“重六”、“轻三重”、“活五”的调名和传谱,后来又有源于“轻六”的“反线”调,这就是老艺人常挂在嘴边的“轻、重、反、活”。首倡“诸宫调”,始于杨秀明先生的订谱并演奏的《诸宫调•粉红莲》,他是受杨广泉先生成功改编的《粉红莲》(四调)的影响和启发,在《粉红莲》(四调)基础上发展成为古筝独奏曲,并以《诸宫调•粉红莲》名。


我不清楚土生土长的杨秀明先生如何“通过诸宫调的研究方法,从《寒鸦戏水》一曲,找出潮乐筝曲用调的变化规律”①,但是,作为潮州乐人,我了解到杨秀明先生与《诸宫调•粉红莲》相关的一些人与事。毋庸置疑,由杨秀明先生订谱的《诸宫调•粉红莲》由于集潮乐诸调于一曲,被视为技术含量较高的潮州筝代表曲目见诸各大音乐院校教学、古筝考级、古筝赛事中,吸引着广大筝人的关注、喜爱和研习。杨秀明先生对潮州筝乐的传承、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所谓的“诸宫调” 并不被汕头大多数潮乐人的认同、接受和应用,由汕头市文化主管部门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场合中演奏《粉红莲》,如北京《中国潮州音乐会·绿色的旋律》《纪念杨广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汕头“中国潮筝——全国传统古筝学术交流会”《潮州筝派近现代先贤传承音乐会》,即便是杨秀明先生本人或他的传人出演都没有标注“诸宫调”;



关于《诸宫调•粉红莲》的来龙去脉,未见杨秀明先生有相关文论,有本地乐师、杨先生的学生向其请教“诸宫调”的定义时,他也是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纵观林毛根先生、黄冠英女士、陈其俊先生等潮州筝传人的《粉红莲》筝谱标注“重六调、轻三重六调、反线调联奏”、“多调”或“四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2017年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的“天府潮韵——民乐系研究生民间乐种教学成果音乐会”,陆晶老师与王培瑜先生筝弦合奏《粉红莲》四调也没以“诸宫调”名调。


我们再从古及今。先贤留下的《夏小莲》“二四谱”②就标注“不拘轻重六活五皆可用”。



杨广泉先生与《粉红莲》(多调)成功推出后,又有王安明先生的整理、改编《栁青娘》四调连奏,(俗称“四柳”)。古筝界中也有高百坚的《秋思》(三调连奏)《柳青娘》(三调)、许菱子女士《潮筝三绪》等作品,受到关注和好评。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潮州音乐传统的轻、重、活、轻三重四大调自然互换,源于二四谱,学理清晰,通俗易懂,潮州乐人玩得得心应手,为何要扯上源于宋、元、金说唱艺术的“诸宫调”?为何要给潮州乐谱披上“皇帝的新衣”


三、《诸宫调•粉红莲》是对传统的反叛吗?


著名潮乐专家、潮州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培瑜先生在《潮汕筝弦艺术的来龙去脉》③中曰:“潮州筝有不少大家,其中最有个性的应该归杨秀明先生(1936—2015)莫属,他的代表作《诸宫调•粉红莲》虽然是对传统的反叛,但恰恰造就了杨秀明在潮州筝界中的地位。”把《诸宫调•粉红莲》说成是对传统的反叛,笔者不敢苟同!步王培瑜先生的话题,我也来梳理一下百年潮州筝乐、杨秀明先生的师承、筝风和《诸宫调•粉红莲》来龙去脉。


潮州筝形成于清末民初,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筝乐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本土的两大主流筝派——洪派和李派。李派因不受传统固有观念的羁绊,手法灵活多变,被视为“花草派”。杨秀明先生师承李派第三代传人徐涤生先生。徐涤生先生的筝乐思想是:“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与时并进,不落俗套。”这对杨秀明先生筝风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哲睿先生70年代写给曹正先生的信中指出“杨秀明师从徐涤生先生,手法与乃师颇为神似,弹奏奔放,跌宕,被视为“花草派”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加以推广的必要。”可以说,杨秀明先生师出名门,传承有根。


《诸宫调•粉红莲》是对传统的反叛吗?非也!杨秀明版《粉红莲》是从杨广泉先生代表作弦诗乐《粉红莲》(四调)筝化而来,是徐涤生先生筝乐思想的践行,是潮筝“花草派”筝风的延续和发展,《诸宫调•粉红莲》寄意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依托。但杨秀明先生在《粉红莲》的名调的标新立异、晚年在舞台演奏不守板拍、缭舵,夸张的肢体动作在潮乐界中存在争议,即便如此也不能视为对传统的反叛!“反叛”二字,有用辞不当,定性错误之嫌。


四、一点建议


鉴于《粉红莲》(多调)以“诸宫调”名调使潮州筝乐诸调自然互换存在歧义,建议古筝界以“潮州筝乐多调自然互换与‘诸宫调’”为主题开展学术层面的研讨和争鸣。议题包括:宋、金、元“诸宫调”与潮州筝乐多调互换有何历史渊源?潮州筝乐现有的轻、重、活、轻三重、反线五大调的基础上有无添加“诸宫调”的必要?如何引领院校专才对源于二四谱的潮州筝乐多调互换的完整、准确地研习和传承?中国古筝全国性筝会是否方便就相关问题提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和争鸣的平台?


…………


注释∶


①曹正:《潮州古筝流派的介绍》,《民族民间音乐》,1985年第二期P22。


②陈蕾士:《潮州绝谱二四谱源流考》P59,香港书店,1978。


③陆晶∶《潮汕筝弦古曲集》《潮汕筝弦艺术的来龙去脉》(王培瑜)P3上海音乐出版社2020,2。

评论0条评论

    高百坚+关注

    潮州筝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