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浙江地区的古筝流传在唐宋以来的诗词歌赋、民俗旧事中多有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宋代以降,商品经济与民俗音乐不断繁荣,明清时期的浙地古筝多与丝竹乐、曲艺说唱等民间艺术形式共生共长,杭州地区的古筝也便常在摊簧、丝竹玩家或职业群体里出现,这就有了“古筝乐人夏福宝、马仁斋、陈望良、白少梅、张少庭、王云程等,和冯奎、陈其善、王玉亭等, 被称为‘杭帮丝竹大家’”的历史记载。近现代以来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对该地的民间艺术活动产生了诸多影响。好在,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筝乐借助高校的专业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旋律对照二四谱(母谱)原形分析,各乐调实际上是经过了两次移宫转调过程而形成的。
读古筝研究所·研究员小晔的《筝乐·名曲赏析——》,觉得小晔研究员对被誉为弦诗母的《柳青娘》研究不深不透,对潮州筝乐的相关知识模糊。
黄祥鹏先生的同均三宫是相同七律为前提,同宫三阶则是以九声为前提。但放在潮乐中,乱得无法理清思路。因潮乐中各调每一均都不一定是七声,同宫各调也不一是九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
王巽之先生1899年1月20日生于浙江杭州市。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王巽之的父亲为前清秀才,擅长书画,家无恒产,以做家庭教师和卖书画为生,是位在文化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知识分子。其次子王巽之自幼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薰陶,曾随父亲学习书画,后又寻师访友学习民族器乐演奏。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是其古筝的启蒙导师。王巽之14岁时入两浙鹾务小学读书。17岁进杭州甲种工业学校读书2年。29岁期间,曾入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选科学习半年。
王巽之先生1899年1月20日生于浙江杭州市。原名王其昌,又名王昌,别号逊之。王巽之的父亲为前清秀才,擅长书画,家无恒产,以做家庭教师和卖书画为生,是一位在文化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知识分子。其次子王巽之自幼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薰陶,曾随父亲学习书画,后又寻师访友学习民族器乐演奏。从事盐业买卖的蒋荫椿先生是其古筝的启蒙导师。
“老虎开牙”是什么?应该如何弹?
本文从历史积淀、区域文化、文化累积等角度提出“浙筝”这一概念,并尝试论述其形成的发展历程及意义。从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来看,浙江地区筝乐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积淀。我国的筝乐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历史、社会、地域音乐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流派,不同流派由不同的代表性演奏曲目、演奏家、演奏技法、音律特征等形成特定的风格。“浙筝”以传统筝派中的浙江筝派为基础,近现代以来在多位演奏家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成为我国筝乐艺术中一支极具特色的流派。辨析“浙筝”形成过程中多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利于我们认知其传统和音乐文化内涵。
浙江筝,又称杭筝,即武林筝(武林是杭州的别称),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远在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地区,即是浙江筝。浙江古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诗宋词中均有浙江地区古筝流传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