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楷:让毛里求斯感谢的“中国民乐奇迹”

  一个多月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向全国41位老艺术家颁发了“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杭州民乐专家朱良楷名列其中,这是我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今年71岁朱良楷与民乐结缘60年。60年间,他用民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朱良楷

朱良楷

 

  上海音乐学院最年轻学生

 

  上世纪40年代,朱良楷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弄堂里,那个弄常正是著名的南方民乐基地“上海大同乐会”旧址所在地。弄堂里会演奏民族乐器的街坊很多,几乎每天,弄堂里都会传出民乐声。

 

  朱良楷的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工作,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拿起二胡拉上一阵。有一天,朱良楷唱了一首刚从学校里学的歌,没想到,父亲很快就用二胡拉出来了。父子俩一个拉,一个唱,11岁朱良楷突然觉得被一种幸福包围了,也就是在那一刻,他爱上了民乐。

 

  半年后,父亲再次回家时,朱良楷提着二胡出来,给父亲拉了一首《西藏舞曲》。父亲一时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半年时间里,儿子在邻居们的指点下勤奋练习,二胡技艺已经超过拉了几十年二胡的他。

 

  因为成绩优秀,1956年,15岁的朱良楷被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破格录取,成为该校1927年建校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这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他让浙东锣鼓传遍五大洲

 

  1959年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朱良楷被分配到浙江歌舞团民乐队,在工作中,他掌握了更多乐器的演奏,民族乐器中,除了唢呐,他几乎全都会演奏。

 

  1971年,朱良楷和同事一起到舟山采风,写下了民乐合奏曲浙东锣鼓《渔舟凯歌》。三年后,中国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为建国后首访美国的中国艺术团挑选一首民乐合奏曲,《渔舟凯歌》成为首选曲目。此后,这首曲子被中国歌舞团、中央乐团和世界各地的中乐团体带到了世界舞台,先后在五大洲几十个国家演出,并且还被拍成电影,录制成唱片。


  一个人教出一个“中国乐团”

 

  朱良楷最传奇的经历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的华侨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派一名对中国民族乐器件件精通、又会作曲指挥的全才教师到毛里求斯任教。中国文化部几经物色,最终选定精通几十种民族乐器的朱良楷奔赴毛里求斯。

 

  一切从零开始,难度可想而知。最大的难题出现在语言上,那里的居民多说法语,为了沟通,他用很短的时间把跟音乐相关的数十个法语单词记了下来,这样就可以简单地跟学生交流了。每天,他手把手教岛上的居民,一遍不会,就教两遍,两遍不会就三遍、四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一支39人的中乐团亮相,这支乐团不仅成功举办了精彩的毕业音乐会,还在岛上举办的国际海洋节上演出,引起各国代表惊叹。1988年7月,朱良楷回国,毛里求斯国政府特地为他颁发了功绩证书,感谢他为该国所作的贡献。


  让盲人和失聪者学会演奏

 

  为了让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在业余时间里,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不遗余力地教。

 

  在从事民乐教学四十多年中,他教过7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5岁以下的幼儿,教过外国人,甚至还教过盲人、聋人和智障孩子。

 

  “教音乐没有别的技巧,关键还是在于耐心。”他说。教盲童弹古筝时,他会将孩子的手引到琴弦下,一个动作反反复复教。教失聪孩子敲鼓时,他请手语老师做翻译,让孩子记住每一拍的时长间隔。

 

  为了方便教学,他还专门为儿童设计制作了“四分之一体积实用小古筝”,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证书。最近又创制和柳琴一样大小的幼儿琵琶。

 

  虽然已71岁,但朱良楷还想用民乐创造更多的奇迹。他说,他想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出来,出一本乐谱集。他还说,他要多教一些孩子,让民乐能够在下一代手中发扬光大。

 

  相关阅读

  

  民乐学习热捧演出遭冷遇 创新曲目缺乏成为桎梏

 

  曲丹《高山流水》新古典浪漫主义的民乐佳作

 

  中国民乐传扬四海 “高山流水”国外遇知音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