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以筝为媒,田野寻根——上海音乐学院罗晶教授带领学生赴潮汕采风纪实

由上海音乐学院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项)建设项目、民族音乐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支持,4月7日至9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筝演奏家罗晶教授带领古筝专业的15名本硕学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开展“田野寻根”的主题采风活动。



师生一行深入潮汕文化腹地——汕头市,通过与潮州筝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开展学术对话讲座、联合展演、探访汕头市潮乐团等多种方式,感受潮乐的独特韵味,寻根传统音乐文化,这是一场推动传统音乐文化、高校与民间的双向奔赴。


4月7日下午,采风首站于汕头市韩江路逸兴府拉开帷幕。



罗晶老师带领的团队与潮州筝非遗传承人林乔老师展开深度的交流,他们在现场就潮州筝经典曲目《寒鸦戏水》(重六调),展开交流、演奏与讨论。林乔老师以潮汕方言带领学生感受和吟唱二四谱,诠释“音随字转,韵由心生”的潮筝美学。师生们沉浸于潮汕话吟唱的韵律中,体悟方言声调与音乐情绪的微妙关联。罗晶教授认为:“传统民间音乐,是扎根于广袤的祖国大地这片土壤的。只有亲临此地,感受地地道道的方言音韵,才能真正理解和触摸到音乐的灵魂。”



当晚8点,“潮州筝艺术对话与传承”主题讲座在逸兴府举行,现场坐满了当地的筝乐爱好者与普通民众。讲座邀请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潮州筝第四代传人林乔老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浙派筝艺非遗传承人罗晶教授,二人围绕“潮韵新传、潮州筝艺术对话与传承”展开交流。



罗晶教授谈到,此次带领学生来汕头,是希望学生通过感受当地文化,更深入地理解潮州筝的韵味,培养对传统音乐的认知,避免在演奏中只关注局部。林乔老师则是从自己父亲林毛根学习潮筝的故事,并结合她自身学习成长经历,强调传统音乐学习需要长时间的沉浸,为大家讲解了轻六、重六、活五等调式的特点,为让观众和上音师生更直观感受调式之间的不同,并现场进行示范演奏。


在主题讲座结束后,由潮汕当地的筝家献演《锦上添花》(轻六调)、《柳青娘》(重六调)、《倒骑驴》(反线)等传统曲目,这些古朴的音韵充分展现潮州音乐“在地性”的魅力,给上音师生带来“潮韵美”的真切感受与鲜活体验。而来到潮汕地区的采风团,也带来了他们准备的作品,在现场演奏了《蓝》(张梦曲)、极具江南意象的创作作品《姑苏随想·桥》(周漪泓),以及由顾冠仁先生改编的古曲《月儿高》,他们以现代致敬传统。



活动吸引汕头市音乐家协会、潮筝分会及本地筝乐爱好者踊跃参与。一位现场观众评价:“上音师生的演奏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饱含对传统的敬畏;潮州筝家的演绎则让我们看到民间智慧生生不息。”逸兴府负责人表示:“此类高规格学术与艺术交融的活动,为潮汕传统音乐注入了新活力。”


4月8日上午,在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潮州音乐非遗传承人林乔的陪同下,罗晶教授师生团一行,前往汕头潮乐团开展非遗音乐田野考察,了解潮乐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汕头潮乐团是广东省粤东地区唯一国办潮州音乐演奏团,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基地,负责潮乐的研究、传播、保护、创作、培训和展演、展示等传承工作。



在现场,师生们观摩了由潮乐团带来的《潮乡情》、《浪淘沙》、《柳青娘》等八首经典曲目。从潮州大锣鼓的恢弘气象到弦诗乐的即兴加花,从细乐的文人意蕴到潮剧唱腔的声韵流转,全方位展现了潮州音乐体系的丰富性。



在观摩完潮乐团的演出后,罗晶教授携学生周阳霏演绎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及新创作品《新海青拿鹤》。前者以“知音”寓意致敬潮汕音乐家的艺术坚守;后者从元代古曲中焕新而生,融合现代作曲技法,展现“传统基因”与“当代表达”的碰撞。罗晶老师说到:“浙派筝诞生于上音,其精神内核是开放与包容。此次‘一文一武’的曲目选择,既是向民间、向诸位潮乐传承人们致敬,亦是传递上音筝乐人的代际传承与使命。”



在潮汕采风活动中,硕士研究生李佩雯说道:"这次能参加上音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来到潮汕采风,让我对潮州筝乐的认识更具象化。通过感受方言音韵、聆听当地老师二四谱传唱、观摩潮乐团表演,使我对潮州筝曲韵的把握更加清晰。"随行学子们同样感慨良多,在慢品潮汕工夫茶、听着街巷方言在耳边萦绕、看着民间乐社即兴合乐,都让此前“纸面化”的潮州筝学习变得鲜活可触。


本次采风不仅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田野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更是搭建起了专业院校与地方非遗保护的对话桥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音乐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对罗晶教授团队的一行师生而言,潮汕方言、民俗与音乐的深度融合,为其理解、感受传统筝曲提供了“真实”的文化语境;而对潮汕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们来说,学院派筝乐的现代性与技术性,也为他们拓展了对本土音乐发展的未来想象,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双向奔赴,高校与民间携手共同发展非遗音乐的美好实践。正如罗晶教授所言:“若不到田野,这些乐谱上的符号永远只是符号。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在于流动,我们携学院之‘薪’而来,亦将带着潮汕之‘火’继续前行。”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