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百坚

level

潮州筝

文章(284)

查看更多
音乐院校专才要重视理论研究(作者:高百坚)

音乐院校专才要重视理论研究 高百坚 曹正教授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重视理论研究与探索。1963年他在写给髙哲睿先生的信中提到∶“弟从事秦筝研习凡廿六年余,寻师访友搜集整理尚称不遗余力,然应接间鲜有重视理论探讨者,以故常以于诸筝友中游说有词,以毛主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据,广为嘤鸣之求。”在潮州筝乐的理论研究方面,曹老身体力行。1962年曹老南下潮汕采风,于揭阳、澄海、汕头三地,寻师访友,会乐论道。其后在民间乐人的交流切磋中,直接得到来自民间的第一手资料,为其在二四谱、潮州筝史、潮州筝演奏法等研究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老于七七年撰写的《弹筝人传略》对潮州筝人郭鹰、高哲睿、黄长富、苏文贤的艺术风格和代表曲目做了非常精准的梳理和推介: ①关于郭鹰先生的《寒鸦戏水》 “郭氏数十年的音乐表演特点融汇于此一曲之中,因而形成了具有潮州风格,尤有郭氏特点的筝曲,通过唱片流传全国各地,并作为各音乐院的传统曲目,用于教学和表演……为此建议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将此曲收录于新编《筝曲选集》中。” (《弹筝人传略》第19.20页)曹老的对郭版《寒鸦戏水》的评价和推介,非常客观,非常中肯! ●诚然,郭鹰先生的《寒鸦戏水》在韵味和句逗与潮州本土筝家对该曲的演绎不同,但这种淡化潮韵,与上海音乐风格的融合,标准化、专业化的传承之路使《寒鸦戏水》得到更深、更广的传承与传播。诚如曹老所言:“郭氏在上海对潮州筝的介绍和推广是有贡献的 。(《弹筝人传略》第19页) ②关于高哲睿先生 “高氏……在表演技上具有 ‘流畅细腻 ’,‘感情深化’的特点,他的代表曲目,是《重六.黄鹂词》和《活五.柳青娘》。为此建议出版曲目中选用高氏的以上两曲。”(《弹筝人传略》第22页) ●高版 《活五.柳青娘》被曹老选中,主要是高氏的版本中有诸多潮州特有的传统技法,如“老虎开牙”、“空弦连音揉滑”、“潮州揉”、“攥”等,这些传统技法只存在高氏的演奏谱中,从中可以了解潮筝技法形成的历史、个性化潮韵和潮州传人对传统技法的保护和存承。《黄鹂词》则是突破传统潮乐“曲速三变”程式化的一种进步,高氏在传统“换指按弦”基础上发展的创新技法“分指按弦”则为其“细腻流畅”、“以韵生情”的筝风提供了技法上的支持。 ③关于黄长富先生 “建议在出版的《筝曲集》曲目中,选用黄氏的《轻六.平沙落雁》和《重六.柳青娘》两曲。我之所以推荐《重六.柳青娘》一曲的目的,在于此曲是用潮乐传统的“曲速三变”和带《采花》的表演形式来演奏,可以通过这一乐曲窥得潮乐筝在演奏上的全犳”。“采花”是富有潮州特色的变奏方法之一。 ●黄长富先生与高哲睿先生师出同门,是潮筝李派传人。《重六.柳青娘》加“采花”是潮筝李派最拿手的变奏手法,也是区分潮筝洪、李两大主流筝派的标志性技法之一。曹老知源探流,对潮州筝乐的精细研究可见一斑。 ④关于苏文贤先生 苏氏是解放后正式向北方传播和介绍潮州筝的领军人物。……苏氏对潮乐筝的传播和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建议出版筝曲集时选用其《大八板》” (《弹筝人传略》第23.24.25页) ●《大八板》是潮州筝十大套曲之一,苏版《大八板》此前已由赵玉斋先生编辑并正式出版的《筝曲选集》中,是较早进入在院校古筝教学的潮州筝曲版本。 曹老的研究方法值得后学者效仿。他善待民间乐师,重视田野调查,对民间乐师的筝艺传承、技法特点、代表曲目甄选、推介,非常严谨,非常细致,可资后学借鉴, 现在有的院校学生学习潮州筝功利性比较强,通过向地域流派筝家的快餐式学习,一般能较好地弹奏某位传人版本的曲目,但缺乏对潮筝调、韵、律、体系性技法和潮州筝乐文化的系统研习和梳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势必影响对潮筝风韵的准确把握和乐曲演绎。 当下,古筝演奏队伍红红火火,形势喜人,但理论建设薄弱滞后。院校专才的理论研究,不乏有比较好的论文和专著,但“剪剪贴贴,糊浆一粘,大名一签,豪文一篇”;“人云亦云”、吃现成饭,账房先生流水账式的文论;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的烂文影响着中国古筝健康有序地弘扬和发展,林毛根先生指出“内行人读外行书”的现象时有出现。曹正教授重视田野调查,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取经;耐得住寂寞,在“四冷环境”中坚持理论研究和探索,其谦逊待人的良好师德,专心致志,严谨、细致的学风值得后辈传承和弘扬。

2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一位古筝专业硕士笔下的潮州筝乐———评《在潮汕的那几天》

陈玛原老师遗韵《柳青娘》三调 二四谱念唱(作者:高百坚)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久暄日前与研博采风团来汕头,23日,刘硕士在汕头潮筝发布了《在潮汕的那几天》(以下简称“刘文”),以一个外地学子的视觉看潮汕,谈潮乐,很有意思!作者坦言:“我对潮筝并不熟悉”。的确,刘硕士是学院派青年古筝演奏家,但对潮州筝乐的基本乐理,演奏法,潮州筝乐与语言、民俗关系的表述有些问题。特不揣浅陋,提出与刘硕士商榷。在谈到“活五”五音的音高,“刘文”言:“听林乔老师讲,可以通过用潮汕方言“二四谱”的“五”字的发音来找……,”,“印证了我一直认为的——音乐来自语言,”这句话说对了一半!潮乐理论家郑志伟先生说:“活五调是唱出来的”。活五的“五”是一个游移的乐音,可从潮语的“五”的声调找准音头,但更重要的是唱出腔韵,要“活五”,还要“怨三”,舍此,只能弹出呆板无神的“死五”。关于听郑炳钊先生用“二四谱“唱活五调《柳青娘》:“那怕是一段单薄的旋律,老先生唱起来气息悠长,不失铿锵顿挫,与我对潮筝的刻板印象很不相同,这就是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吧……”云云。其实,这是对二四谱与潮州筝的一知半解!二四谱的特点是有板无眼,记音简单,强调腔音的文化约定,故潮州音乐一代宗师杨广泉先生有“韵随腔,不随音”之说。活五调《柳青娘》二四谱是调骨谱,如果只读不唱,潮州老艺人称之为“字字明”,也即作者所谓“一段单薄的旋律”,果能读谱生韵,“字字皆活”,你说哪一段旋律单薄?至于作者印象中的“潮筝的刻板”,更是偏见!且不说”二四谱”是潮州弦诗乐、潮州筝的早期记谱法,“声腔生韵、以韵引声”是潮州筝乐演奏之魂,仅就活五调《柳青娘》技法之多变,音韵之繁复,节奏、加花的个性化处理,潮筝刻板吗?再看潮州之推奏法,采花演奏法,手法繁多,灵活自由,潮筝刻板吗?至于“刘文”∶“就像萝卜也可以有很多做法……”恕我愚昧,我真读不懂刘硕士表达什么意思?关于《寒鸦戏水》,“刘文”有这样一段文字:“从开始的慢板,到急板,最后散板拉慢速度收尾,云淡风轻,一气呵成,气息很足。尤其是到后面单催,双催段,极快的速度之下丝毫不乱,甚至还有细节上的处理和微妙变化。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许多乐器一起产生的“混合音色”让我耳目一新——其他乐器线条托底,尖利的二弦上下飞舞,实是一种很奇妙的音响体验。”这是音乐学院专才与流派乐师短暂合乐后对潮州弦诗乐的体验和感悟。急板;最后散板拉慢速度收尾;气息:混合音色;其他乐器线条托底,二弦上下飞舞……这是学院派对潮州弦诗乐特色的“专业“理解和表述。我认为:千里迢迢来潮州采风,研习潮乐,应该在潮州文化寻根,学会用潮乐的乐理、演奏法、专用术语撰文表述。《寒鸦戏水》是潮州弦诗乐名曲。弦诗乐是由领奏乐器二弦,弦诗乐之母扬琴、“润滑剂”中音乐器椰胡三大件为主,辅以琵琶、提胡,古筝、秦琴、笛子等乐器组合的潮乐六大品种之一。乐师根据手执乐器的特点,重视腔韵,各有诗(心)谱。框架即兴,死谱活奏,整体协调,和而不同。《寒鸦戏水》是十大套曲之一,曲速三变演奏。弹性节奏,把控“缭舵”。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寒鸦戏水》是标题音乐,抒写昏鸦嬉戏池塘的欢乐景象,潮州乐师演奏时突出一个戏字,也有以“寒”写景,以“戏”抒情的表达。“食工夫茶”,是潮州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摆三个杯与潮筝花指的关系;香茗热茶的待客之道;尊长谦让的美德传承;三五乐友,品茗闻香,或枞韵、或花韵,从中体悟潮州筝乐的一音多韵之美!“工夫茶”、白瓷盖碗、朱泥拉壶、三个杯、“高冲低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物杯”……“工夫茶”是潮州民俗文化的载体!“食工夫茶”的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刘文”中的“一壶工夫茶”,那叫“大壶茶”,犹如海派潮筝“弹弦滑”的江南韵,一笑!关于“一想到要和当地老师合乐就很紧张”、“与大家踉跄着合了下来……‘安全着陆’。很遗憾自己没能准备的更充分些,和老师们一起‘玩儿’起来,玩儿得的或更开心、尽兴些。”我送给刘硕士的一句话名家之言:“江南丝竹”是磨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孙文妍老师谈江南丝竹〉同理,少一份功利与浮躁,多一分闲情与专一。玩乐寻韵,乐在其中,这才是潮州音乐的自然生态!曹正教授在《指导古筝专业硕士之设想》中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民族器乐理论硕士生,和理论系研究生不同。器理硕士生,务必是‘文武全才’。文,是理论研究。武,是表演技术,两者不可偏废。但侧重点要有所突出。以技术技巧而论由入学前的学习,在经过中学、大学毕业,可以说是有了较雄厚的基础了,但就专业理论来说,两者是不相适应的,因而应偏重理论方面的学习,这便是硕士生的任务。”中国音乐学院硕博团队在导师王中山教授的精心安排下来汕头采风,这是开展地域筝派研习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与本地乐师的多场交流和学习,合奏潮州名曲,由名师带唱二四谱,加深了潮州筝乐的了解和认识,这是良好的开端!对于有更高艺术追求的古筝硕博研究生,要更重视潮州筝乐理论的系统学习、从古谱、文献中探索和研究,重视潮州筝乐的文化传承。身为最高音乐殿堂的高端人才,现代、传统两手都要硬!要能武能文。读好书,勤思考,多动笔,写好文,接过传承传统筝乐文化的班!附录:《在潮汕的那几日》作者:留指仙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去潮汕。这几天下来,我觉得潮汕什么都好,就是天气实在不适应。下了飞机一到室外,一股潮湿夹杂着滚滚的热气“嗡”的一下扑面而来,将浑身上下包裹住,这感觉实在难受。不愧是“潮”州。几天过后,我感觉逐渐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很可惜又要离开了。说实在话,我对潮筝并不熟悉,我生活在北京,总觉得离那里很远,生活习惯也不近,会背奏的潮筝曲目更是少得可怜。去之前,我一想到要和当地的老师合乐,就很紧张……但既然来到此地,便要“摔打”,哪怕摔个鼻青脸肿,也是经历,也是财富。于是也就厚着脸皮跟着大家来了。记得到达第一天就品到了当地的工夫茶,我一尝就尝出来这是我最喜欢喝的乌龙茶,非常喜欢。潮筝的味道,正如当地的工夫茶一样,不紧不慢,余韵悠长,细细品味,才能理解其中风雅。每次喝到这里的工夫茶,我总能想起以前总听的林毛根先生的演奏录音,清醇雅致,流畅清新,百听不厌。临行前,我一直在摸索潮筝中的“活五”音,搞得一头雾水。听林乔老师讲,可以通过用潮汕方言唱“二四谱”中“五”字的发音来找”活五“音的音高。更加印证了我一直认为的——音乐来自语言,尤其中国的音乐,受方言影响很大,我想正是如此吧。看到《请你一杯工夫茶》的谱子,我就想弹一弹。林老师带着大家唱,我便在旁弹着筝。悠哉悠哉的旋律,正如当地人的生活一样,闲来无事便沏上一壶工夫茶,聊聊天,一下午就过去了。让我想起一句话:“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当地人还给泡茶的步骤命了名,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等,别致有趣,生活中的小事也引经据典,颇具仪式感,讲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在林乔老师家中学弹“活五”调《柳青娘》的时候,我第一次在演奏的时候领会到了“活五调”的音高。当自己也摸到了独具魅力的音高的时候,虽心里着实惊喜万分,但仍觉需反复练习深化。我害怕离开了这里,活五音又弹不对了……我突然就在想,这么长的一段旋律(或称主题),为什么这么好听?为什么这么有意思?兜兜转转,如同旋律迷宫……通过重复、变奏、加急、依旧还是那个东西,然并不觉厌烦,这和西方的音乐作品太不一样了。音乐作品中的发展,总要给人以新鲜感,然《柳青娘》或众多传统曲目,却用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进行重复,只是每次重复的都不一样。着实太有魅力。我想,但实际人都是人,气息感共通,只是实现的方式不同罢了,在更高的视角看,无论西东。林吉衡先生今年八十多岁了,他讲他手里的竹弦比他年龄还大……想必是传下来的。他的演奏太有感觉了。不过光着脚踩在地板上可能确实更凉快些。合乐的时候,我突然体会到了一种仪式感,很严肃,很正式,音乐仿佛是这里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虽是茶余饭后的活动,但丝毫不敢有所怠慢。那一瞬间有如醍醐灌顶,一股暖流从心里走遍我全身——难以形容的震撼,我也丝毫不敢怠慢了起来。《柳青娘》实在太好听了,我要一直弹!郑炳钊先生看起来很年轻,想必这里气候湿润养人,九十多岁高龄的人皮肤都能保养的像六七十岁的人一样。我仔细观察老先生的二弦演奏,手法十分传统,左手甚至还保留了刘天华先生以前的揉弦方式。当他唱起活五调《柳青娘》的“二四谱”时,那种仪式感突然又出现了,我再次被深深震撼,哪怕是一段单薄的旋律,老先生唱起来气息悠长,不失铿锵顿挫,与我对潮筝的刻板印象很不相同,这就是传统音乐的魅力之所在吧……就像萝卜也可以有很多种做法……汕头潮乐团的演奏是令人难忘的。《画眉跳架》真的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里的音乐,欢快有趣。《寒鸦戏水》的演奏十分精彩绝伦。“头手”的二弦演奏的十分过瘾,乐师们配合十分默契,从开始的慢板,到急板,最后散板拉慢速度收尾,云淡风轻,一气呵成,气息很足。尤其到后面单催,双催段,极快的速度之下丝毫不乱,甚至还有细节上的处理和微妙变化,让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诸多乐器一起产生的“混合音色”让我耳目一新——其他乐器线条托底,尖利的二弦上下飞舞,实是一种很奇妙的音响体验。与乐师们合乐环节,我选了临行前还在认谱最不熟悉的《福德词》,在从未弹过活五调的调上,与大家踉跄着合了下来……好在第二次终于勉强“安全着陆”。很遗憾自己没能准备的更充分些,和老师们一起“玩儿”起来,玩儿的更开心、尽兴些。记得结束后,我和一位乐师聊天,聊起刚刚的《福德词》,他又不紧不慢的完整的为我唱了一遍,我心里又是一股暖流……记得有一天的安排是我们要去澄海音乐厅演出,路途很远,当地接待我们的几位老师上午来到我们的酒店帮我们拿琴,装了满满一车的琴。天很热,我一想到他们还要开车把琴送到到距离我们很远的音乐厅,还要把琴和架子都拿下来放到音乐厅里,那时应正值中午,气候又那么湿热,我觉得他们真的非常辛苦,而我们只是学生,去演个出,去弹个琴,他们还要在演完出以后安置琴……想起他们不辞辛劳,十足耐心,与热情好客的笑容……我心里一酸,属实不是滋味。这里的人们面朝大海生活,不惧风浪,不畏艰险。耐心细致,义利并重,人情至上。我觉得我不如这里的人,我做不到像他们这样。令我难忘的除了潮乐,还有潮汕人……

46小时前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博团队汕头采风行的思考(高百坚)

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博团队汕头采风行的思考 高百坚 7月6日至10日,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博团队来汕头采风。院校专才,走出“书斋”,面向“田野”,感悟潮韵,赞!通过与硕博专才同台演出和在潮乐之乡澄海郑映梅源流潮艺苑的零距离交流切磋中,我感受到硕博专才对潮乐的喜爱和学习的热情,也思考传统筝乐传承的问题,兹不揣浅陋,略陈于下: ①古筝高端人才,传统、现代两手都要硬!要特别重视地域流派风韵的原样传承,包括演奏法;体系性技巧;框架即兴,死谱活奏;玩乐寻韵的演奏状态。刘德海先生言:学院派往前一步,要做的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青年古筝家务须脚踏实地,力戒功利,切忌轻浮。 ②深入民间,从古谱、文献入手,开展对潮乐基础乐理的寻根探源和潮州筝乐文化的梳理和传承。 ③潮式钢丝弦筝应纳入院校常规课程并落到实处。 ④赵登山先生强调学艺先学德。要传承老一辈筝家尊师重道、谦谦有礼的传承理念和美德。 另,《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博团队汕头采风行》这篇文章中,《福德祠》写的是“祠”不是“词”。本曲是活五调,曲调缠绵、哀伤,表达对先祖荫德的颂扬;寄托对苦难者的哀思和同情。潮州筝第二代张汉斋、郑映梅、第三代苏文贤,郭鹰、高哲睿等筝家,潮乐名家何天佑的传谱都以《福德词》名,7月26日在东芫举行的“筝途”王中山古筝音乐会也是《福德词》。窃以为:本曲似应以《福德词》为宜。未知小编以为然否?

07-23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传承曹正先生敬畏传统,严谨谦和的宝贵遗产 (作者∶高百坚)

传承曹正先生敬畏传统,严谨谦和的宝贵遗产 高百坚 传统筝乐的传承,一直是曹正教授关注的重要课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曹先生就发出:“本来余是主张技术改革者,然每聆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谢雕零……”的警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半世纪前曹老对"古调"传承的担忧已成事实,高瞻远瞩,令人感叹!而曹老对先贤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严谨的学风,谦和的人品,更是筝人要传承的宝贵遗产! 我们再将时光拉回到上个世纪中。1962年,曹正先生南下采风。6月2日,他在给先前父的信中写道:"你们精湛的表演,严肃对待祖宗的遗产都是我应该心诚悦服的楷模。"曹正教授在另一信中谈到了古筝的传承问题:"吾辈虽说有了年纪,得让位给后来人,但是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尚须不遗余力保持既往的成就,为他们接班人留下些完好遗产才是"。"完好遗产"四字,可圈可点!1976年,曹正教授喜得潮州音乐家高嵩先生《上天梯》“潮乐催法若干例”一书,即着手擅写论文,阐明观点。尽管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曹老仍谦逊的说:“因为潮州人谈潮乐,总比外乡人要高明得多,弟得参与一些皮毛也感到荣幸的!”字里行间,曹老对待老祖宗的敬畏、对待筝乐文化遗产的珍爱和完好传承,对待民间乐人的谦和之心跃然纸上!这正是当今青年筝家要传承的优秀品质。 无庸置疑,现代古筝发展很快,形势喜人,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以现代筝为主导的学院古筝教学中传统流派古筝被边缘化的事实!无根的"快餐式"模仿学艺,导致对传统筝乐的技法、地域风韵一知半解,或不甚了了。尽管如此,知识的浅薄丝亳不减弱某些青年筝家传播传统筝乐的"热情";放慢某些急功近利者"大跃进式"的传承脚步!君不见,有的刚学了几曲传统乐曲,就急于表现自我,急于开班办学,"传道解惑"。也有以自已一知半解的肤浅认识对传统筝乐的肆意改动“创新”代替对传统筝乐的原样存承。以多调《粉红莲》为例,有筝家没有掌握好潮筝音韵、技法的特点和情绪表达,“活五”滑到北京去,"高硬快响" 来"炫技",对潮筝"诸调自然互换"乱下定义。如此授徒传道,是对传统筝乐的无知、轻漫和不尊!在此,我弱弱地问一句:放下教鞭,面向田野,感悟音韵,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如何? ———摘自拙文《传统筝乐传承的梳理与思考》

07-21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硕博专才走访民间乐社(作者:高百坚)

《四季莲》多调(又名《粉红莲》多调)视频来源:澄海程洋岗郑映梅源流潮艺苑(2024.7.10)二弦领奏:企业家、民间乐师黄长雄先生,七七高龄。7月10日,中国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博采风团在汕头市音协主席、汕头潮筝分会林乔会长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澄海程洋岗的郑映梅源流潮艺苑交流琴艺。程洋岗是潮州筝第二代大师郑眏梅先生的故乡。先生于民国念三年腊月(公元1934年12月)著《养竹山房总乐谱》其中有《秦筝乐谱》《潮音乐谱》《外江乐谱》三册,收录曲目429首。书中保存了被誉为绝谱的“二四谱”;填补了潮州细乐和古谱资料的部分空白。潮州筝第三代蔡远涛先生也是程洋岗人氏。郑映梅先生(1879~1946)郑映梅源流潮艺苑是由企业家、民间乐师黄长雄,鼓师陈灿燃发起并组建于2023年2月12日。每周有固定弦诗乐,潮曲活动日,吸引着周边的很多潮乐、潮剧爱好者前来玩乐。潮艺苑先后接待中国音乐学院刘順先生、古筝家赵曼琴先生等名家来访。一曲《迎仙客》拉开了汇乐的序幕。它是清道光年间由安徽、湖南一带流入粤东的外江曲。经过潮州乐师的潮化而为潮州汉调。本地乐师常以《迎仙客》为开场曲,潮音潮韵,喜迎嘉宾。接着是精心准备的弦诗乐《四季莲》。此曲原名《粉红莲》,108板,重六调,70年代,二弦名师、作曲家杨广泉先生整理、改编为《四季莲》,成为弦诗乐推陈出新金曲。据老艺人回忆,《四季莲》曾以《红莲叙曲》名,这与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文革”刚结束,音乐作品难免还带有时代的烙印。杨广泉先生以中国劳动妇女生活为背景,以潮乐多调自然互换及变奏手法,表现旧中国善良质朴的妇女对悲惨生活遭遇的倾诉,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之后,汕头市潮乐研究会筹备组成立,杨广泉先生将新订《粉红莲》乐谱于1981年元月发表在《潮州音乐研究》。四十多年来,《四季莲》(多调)作为弦诗乐的经典曲目在潮乐界广为传承,历久不衰。由黄长雄先生领奏的《四季莲》,以“二四谱”为基础的重六、活五、轻三重六、轻六诸调自然互换和被誉为音乐百花园的一枝奇葩的潮乐推奏法在一曲中呈现,潮州音乐的地域风韵,体系性技巧在《四季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鉴于专业院校对源于重六调《粉红莲》创编而成的《四季莲》或《粉红莲》(多调)以“诸宫调”名调,使潮州筝乐诸调自然互换存在歧义,通过观摩郑映梅源流潮艺苑乐师原版演绎杨广泉的传谱,希望来民间采风的硕博专才对源于二四谱的潮州筝乐多调互换的能完整、准确地研习和传承!传承不离根,创新毋忘本!同仁共勉!第三首曲是宾主合乐的细乐《柳青娘》(活五)。细乐是潮州音乐六大品种之一。潮州筝是脱胎于潮州弦诗乐、细乐形成的南派古筝之一。《柳青娘》(活五)以古筝领奏、配以琵琶、椰胡、洞箫,曹照照博士、李姿硕士、杨晓领博士、刘行硕士在潮州筝第四代传人林乔老师的带领下弹奏林毛根先生的传谱,“五味”中规中矩,犹如书法的正楷。曹正教授曰:活五调易学难工。通过与民间乐师的碰撞,相信来自专业院校的专才应能从中体悟潮乐死谱活奏,框架即兴,整体统一,和而不同和声腔生韵,以韵引声之潮乐之魂!接下来,采风团的青年筝家上台献艺。首先出场的是倪一鸣硕士,她演奏了王中山先生的创作曲《云岭音画》(删减版)。乐曲深切表达作者对西南风土人情的依恋之情,展示了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风俗画卷。在第十三届古筝金钟奖上,倪一鸣“一鸣”惊人,是很有潜质的筝坛新星。值得一提的是,倪一鸣准博士在演出结束后,面带笑容,鞠躬向台下观众致谢,这是对民间乐人的尊重,这是古筝高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杨晓领博士演奏了《崖山哀》(客家筝)。杨博士的客家筝得到客家筝家饶蜀行先生的亲授,比较准确地弹出客家筝的地域风韵。第十三届金钟奖第一名曹照照以尼龙弦筝演奏《闹元宵》。《闹元宵》是豫筝曹派经典金曲。曹照照博士以曹派传谱演绎,表现了年青一代追本溯源,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决心!在现代创作曲,尼龙弦筝为主导的中国古筝大环境中,曹博士即将在中国音乐殿堂执教,建议多关注钢丝筝,全面掌握曹派筝的体系性技法,更完整、准确地体现曹派筝的独特味道。接着是杨翔演唱的潮剧《王魁休妻》唱段——秋水伊人。司鼓:陈灿燃。二弦领奏:黄长雄。潮剧是用潮州方言念唱的地方剧种。潮州弦诗乐是潮剧的伴奏乐器。学习潮州筝,一定要体验潮州方言、潮剧,从中受到熏陶,感悟、体验富有地域特色的腔韵、调、律。曹正先生62年来潮汕采风,看了几出潮剧,深有感触地指出:从潮剧音乐中受到很多启发,对识别调性有了直接感受和体会;看了“思凡”和“柴房会“,感受到潮剧音乐不单用于为演唱伴奏,潮剧唱腔又具有模拟器乐的特种表演手法:听到锣鼓音乐,则感到宫廷气氛十足……潮州筝乐根在民间,花开田野,妙有神韵,学贵熏陶。建议有更高艺术追求的青年演奏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脚踩大地,去探索流派音乐本源,以获得传统流派演奏中的味道。最后,由黄长雄先生领奏潮乐十大套曲之《大八板》。这是“八板”体变奏而产生的乐曲,轻三六调。曲调优美明快、典雅,表现欢乐向上的情绪。演奏结束后,黄长雄先向来賓赠送《黄长雄二弦艺术演出专辑》,随后,宾主合影,给这次专业与民间会乐交流留下美好的记忆!

07-15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