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用户1310232

level

😍😍😍

《人民音乐》刊载 | 周展:高校古筝教育之“筝团”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以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为个案

周展在第二届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上的点评新世纪以来,随着古筝教育在专业院校的蓬勃发展,高校古筝教育所面临的师资结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古筝作品的合奏、重奏与协奏化倾向,建设专业古筝乐团成为促进筝乐艺术自身发展、高校古筝教学新模式拓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方向和新路径。浙江音乐学院翡翠筝团是专业音乐院校较早进行筝团建设的代表之一,该团由盛秧教授担任团长,笔者担任艺术总监,秉承“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建设理念,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此,本文试图从筝团建设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其阶段性成果与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探讨其在发展理念、作品建设、教学模式、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特点,以期引发业界参与讨论,共同促进中国筝乐艺术及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一、筝团筹建之缘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的古筝教学基本延续了“一对一”专业小课的教学模式。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扩招,本专科生、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大幅增加,在落实教育部扩招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古筝学习者加入专业古筝人才培养行列,这在客观上为之后古筝团体演奏打好了基石。众所周知,世纪之交的中国音乐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优越的发展环境,作为民族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筝乐艺术自身也有寻找创新发展的内在需求。在新作品创作方面,职业作曲家们广受邀约创作了多种不同风格体裁的筝乐新作,如筝与钢琴协奏、筝与二胡、筝与打击乐、古筝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与此同时,也相继出现了古筝演奏家参与独奏作品的重新改编、编配或创作。由此,在以往古筝独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重奏、合奏、齐奏、协奏等团队演奏形式。从独奏形式向群体性表演形式的拓展,不仅能成为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可以使古筝重奏、合奏与协奏艺术形式的发展得到强化。为了合理优化师资结构,向集体教学与表演模式拓展,使古筝在演奏形式上得以不断丰富;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演出实践机会,并促进古筝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以集体化教学、群体化表演为主要特点的高校“筝团”建设由此应运而生。2007年,时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筝教职的盛秧正是在追求音乐风格创新、题材创新、体裁创新以及表演形式创新的大背景下,对古筝教学增设团队化教学与排演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独奏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实际的演奏中,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集体协作能力的薄弱与不足,演奏形式较为单一的现状也成为了制约筝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与笔者多次探讨和沟通后,打造以“筝团”为载体,融专业小课与集体教学、团队排练与实践演出为一体的高等院校筝团教学与艺术实践双模式培养方式的构想日渐成熟。这不仅可以使传统的独奏形式得以延伸和拓展,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丰富古筝的舞台艺术表现力。而在这样的筝团模式中,团体授课和集体表演的艺术形式还将有利于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筝团发展之历程翡翠筝团自2008年开始筹建,初以“茉莉花”为名,筝团成员主要为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前身)的在读本科学生。由于排练场地简陋、多为自发组织、团员不够稳定、教学内容与表演方式较为单一以及音乐作品的选择较为随意等原因,所以起步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不过,由于日常作品均以经典的传统地域性风格特点为主,另加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创作品,也为其后的筝团作品建设思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直至2011年筝团开始转型,从乐团定位、团员发展、办团特色、筝团作品等多个方面不断地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2013年是筝团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筝团以两首王丹红作曲、笔者移植改编的《翡翠》《动感弹拨》等作品参加了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在众多专业院校参赛队伍中,作为唯一一支师范类院校的筝团进入总决赛并荣获优秀奖。这不仅是当年浙江省民乐事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筝团继续成长与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由此,筝团正式以“翡翠”命名。这既是对《翡翠》作为转型期新起点作品的纪念,也是借用翡翠“通透温婉,坚如磐石”之特点,以及“玉不琢,不成器”的工匠精神来凝练的乐团之精神特质。在随后的几年里,筝团相继向多位作曲家委约了多部风格迥异的原创作品。代表作曲家主要有:何占豪、周煜国、周成龙、钟启荣、吴军、崔权、王云飞等。代表作品不仅有移植改编自其他乐器的《小夜曲》《翡翠》《动感弹拨》等中外名曲,对传统曲目重新编配的《月儿高》《白桐曲》,还有全新原创的《梦回临安》《涌现的四季》等。随着筝团的作品积累逐步增加,演奏实践机会相继增多,其社会影响力也得以快速提升。日常教学与排练次数的不断增加,各项要求愈发规范,在日复一日的艰苦排演过程中,筝团的整体实力得到了飞速提高。“苦尽甘来春满园,姹紫嫣红别样情。”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翡翠筝团以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激情跨越》《十里红妆》《锦上云华》《炫动江南》等作品,在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中再获佳绩,再上新台阶。此时的筝团,在作品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三十余部风格多元的代表作品;演奏形式有合奏、齐奏、重奏等多种类型;表演风格上有“翡翠·筝乐”组合、“翡翠·丝路花雨”组合等不同的组合类别及不同的风格定位;梯队建设方面也已经培养了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筝团组合,扩展了“小翡翠”之炫光筝团、炫丽筝团、炫声筝团、炫曜筝团、炫风筝团、炫音筝团等六个“翡翠·炫字”系列,点燃了“翡翠”梯队建设的“希望之光”。多年来,翡翠筝团在诸多国家级与省级专业赛事中获奖,是全国唯一一支获金钟奖、文华奖、CCTV中国电视器乐大赛三大国家赛事优秀奖项的筝团,其中国家级奖项五项,省级奖项几十余项,如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优秀演奏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文华奖)室内乐重奏组优秀演奏奖,2019CCTV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第四名(“翡翠·筝乐”组合)、非传统组合组季军(“翡翠·丝路花语”组合),2020浙江省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金奖,第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重奏组金奖,首届国际青少年古筝比赛华东六省一市赛区重奏组特别金奖,首届何占豪古筝作品国际大赛专业重奏组金奖等。筝团以优秀的专业水准、多元的乐曲风格以及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受广众瞩目,先后在省内外及港澳台等地区举行专场巡演音乐会三十余场,受邀参加专题音乐会演出二十余场,受邀参加重大比赛颁奖音乐会近十场等。筝团建设主体团队筹办多届筝团展演赛事,引发并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中筝团模式的踊跃效仿与快速发展。组织筹办的十余次赛事活动中,共有至少近七千人次参与,仅以筝团形式的参赛规模就有三千余人次。于此,可见翡翠筝团在业界内与社会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三、筝团机制的构建多年来,筝团一直把“建设怎样的筝团”“如何建设筝团”作为日常思考和长远规划的重要问题。在“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下,积极探索与构建了内部编创与外部委约的多重作品建设途径、多样丰富的乐器组合与表演形式、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以及新老交接“传帮带”的梯队建设等一体化的筝团运行机制。1.“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古筝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悠久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这一重要的原生环境。筝团成立至今,始终将“传承经典作品,挖掘地域特色”作为筝团的责任和使命;将“不断寻找新声音,不断发掘新形式,不断推出新作品”作为筝团发展的主要方向;将“重奏和独奏形式并存,传统和现代作品并重”作为筝团的演奏亮点。因此,“立足传统、多元创新”是翡翠筝团多年来一直强调和践行的筝团建设与发展理念,这样的思路或许可以成为探索中国当代筝乐教育新模式——筝团建设,可资借鉴、相对合理可行的发展路径之一。2.内部编创与外部委约的多重作品建设途径作品是一个乐团存在与发展的核心。翡翠筝团自筹建之初就十分重视音乐作品的选择与积累,在筝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先后采用了移植、改编、内部编创、外部委约创作等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丰富筝团的作品库。其风格多元并存,既有根据国内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和创作的传统风格乐曲,也有依据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进行移植、改编或新创作的现代风格作品。前者的代表作如《月儿高》《倾杯情》《三音四喜》《秦土情》《翡翠》《梦回临安》《白桐曲》;后者如《涌现的四季》《小夜曲》《动感弹拨》《逐》《自然-风》《自然-海》等。正是由于有大量的代表作品,才让筝团在多次演出与比赛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拥有更多、更充分的乐曲选择机会;也正是由于作品风格类型的多元性特点,才使其能够在多场演出活动中为广大观众带来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而广受好评。而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加入古筝重奏作品的编创中来,翡翠筝团还自费筹建了“翡翠·五色炫音筝乐作曲工作坊”。工作坊依托于翡翠筝团的演奏专长,以创演实践的互动形式,实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有效交流和互动,打破双方各自“闭门造车”的壁垒,让作曲家增强对古筝演奏技法以及表现张力的进一步认知,同时也让演奏家对当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段深入了解,进而创作出更多兼容乐器表现性能和前沿作曲理念的新作品。与此同时,通过该平台也让更多的青年作曲家关注并参与到民族乐器的创作中来,进而为筝团遴选优秀作品和储备新作品培养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工作坊自2019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先后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作曲家担任导师,对参加的青年学者予以授课。得益于这样一个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交流展示平台,翡翠筝团在演奏风格、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法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如由青年作曲家王瑟为四台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一念星辰》,通过将电子音乐、舞美灯光与古筝重奏相结合的全新尝试,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次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呈现出“一念一星辰,所见皆所愿”的美丽神秘幻境。再如青年作曲家张彤芬为三架古筝、二胡、打击乐、舞者与录音带而作的多元跨界的古筝作品《偷影子的人》,更是向观众传递了民族器乐在现当代的另类表达。3.多样丰富的乐器组合与表演形式由于作品风格的多元特点,不同的作品均有适合自身音乐内容表现所需的乐器组合方式,这就要求筝团具备多种类、多样化的乐器组合形式。如在传统乐曲《月儿高》的演奏中,主要用五台古筝分三个声部进行演奏;以江南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历史题材筝乐作品《梦回临安》中,除了需要三个声部的八台古筝之外,还需要加入打击乐(大锣、花盆鼓、吊镲)、大提琴等乐器;而在现代风格作品《涌现的四季》(马来西亚籍华裔作曲家钟启荣作曲)中,除古筝外,还需要加入大阮、低音提琴、打击乐等不同的乐器,甚至加入酒杯、塑料水管等不同器物的发声来增加作品所需的声响效果。这种乐器组合的多样化,因作品风格的不同而产生,它打破了固定的乐器组合形式,呈现出因曲而定的自由化、多元化的自身分类特点。无论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宫廷音乐(坐部伎、立部伎)、民间音乐(说唱、戏曲),还是西方自古典主义时期至今的交响乐、室内乐,无不体现出音乐发展史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丰富多样的音乐表演形式趋向于拥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并且,诸多历史悠久的音乐品种,也多因表演形式的不断变化与丰富,从而以其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得到了悠久传承与发展。在翡翠筝团的众多代表作品中,以《月儿高》为代表作的传统器乐组合(“翡翠·筝乐”组合)表演形式、以《丝路·花雨》为代表作的现代器乐组合(“翡翠·丝路花雨”组合)表演形式、以《翡翠》为代表的器乐与人声组合的表演形式等,均是其探索多元化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不仅在多次巡回演出中深受广大观众的热爱与追捧,且在金钟奖、文化奖以及CCTV民族器乐大赛等众多专业赛事中也屡获殊荣。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业界的大力肯定,足以证明这种对表演形式的多元化追求与实践已是初显成效的有益探索。4.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作为以集体音乐活动为中心的音乐团体,维持其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教学排练。而日常教学排练中的诸多因素又对乐团的正常运行与良好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乐团的指导(排练教师)。众所周知,乐队指挥在乐队演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在筝团的日常教学与排练中,对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标准的要求。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且善于根据学生在演奏技术、表演风格、乐曲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自身特点合理分配声部的能力,还要具备作曲基本理论、排练指挥以及古筝演奏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养。翡翠筝团多年来在对常任师资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优化基础上,还广泛吸纳了不同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等参与乐团教学与排练指导。尤其在委约创作的乐曲指导上,常邀请作曲家亲自为筝团进行排练指导,更加精准、高效地把握作品中新的演奏技法、乐曲处理以及音乐风格。这种以常任与兼任相结合的“双师”指导方式,以多种类型的师资为互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提高了筝团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筝团的长足发展。毫无疑问,这也是翡翠筝团在专业素养上得以不断提升并饱受业界肯定的重要成因。5.新老交接“传帮带”的梯队建设梯队建设是筝团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筝团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离校带来的流动性是影响筝团整体演奏水平及团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翡翠筝团通过本科与研究生不同阶段团员之间的“传帮带”教学与训练模式,为团员新老交替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经历的“三代”主力团员的顺利交接中,避免了出现“脱节”的现象,保证了筝团整体水准稳步提升。另外,不同学龄阶段后备力量规模的扩大,也为筝团梯队建设增加了更多的保障因素。2018年起,先后成立的“炫光”“炫丽”“炫声”“炫曜”“炫风”“炫音”等六支新生梯队力量,学龄段从小学到中学,不仅有女生团,还有男生团,也使以往古筝学习唯“女生专属”的大众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不仅拓宽了筝团发展的多元路径,也为梯队建设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人员储备力量。结语探索中国当代高校古筝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筝团建设与发展是一个所涉论域宽广、内容丰富的重要议题,以不同的观念和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分析与研究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上述内容仅是以翡翠筝团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个案,对其阶段性成果与相关实践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引发广泛讨论之目的。翡翠筝团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建设发展模式上虽然已有自己的定位并渐趋成熟稳定,但“路漫漫其修远”,“立足传统,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及相关经验,对于当代高校专业筝团建设来说,既可体现出新时代的一些共性规律,也可管窥其自身所具有的个性特点。当前世界已呈现出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与并存的格局,倡导和鼓励不同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念下的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理念似乎已是广泛共识。因此,中国当代筝团建设与发展也需要业界同仁们以更为宏观多样的视角,勇于创新,为中国古筝艺术开创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原文载《人民音乐》2023年第6期周展,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常任指挥,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翡翠”筝团艺术总监,秦筝传人。*参考文献:[1]舒丹《筝乐重奏艺术的盛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筝团展演暨中国当代古筝重奏艺术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人民音乐》2022年第1期,第45-48页。[2]戴凤燕《高校扩招与国民受教育水平、教育不平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3]杨琳《筝团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第260-261页。

筝闻速递 发布

11-21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真的很优秀

央央获中央音乐学院2024年研究生推免保送资格

衷心祝贺胡许愿(央央)以综合成绩全民乐系第一(优秀率97%)的优异成绩,获中央音乐学院2024年研究生推免保送资格!图|央央与导师袁莎教授的合影央央从附小至本科的14年中,始终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曾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2020年以专业第一名、高考557分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本科期间以综合成绩全民乐系第一(优秀率97%)的优异成绩,取得保研资格。央央在入选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人才计划的六年中,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近20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在汇报音乐会曲目不得重复的情况下,共演出60余首专业古筝作品,这对于专业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与考验。衷心祝贺学生央央取得保研资格,祝福央央筝途坦荡,前程似锦!胡许愿(央央)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古筝演奏家。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师从国家长江学者、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莎教授。荣获国家级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此赛事为教育部联合国务院37个部门举办的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顶级赛事,其获奖选手代表国家形象,为国家级一类大赛)。“中央音乐学院Top10亿阳拔尖音乐人才成长计划”、国务院特批“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BOB计划”的入选者,是中央音乐学院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同年同时入选该院,仅设的两项拔尖音乐人才的学生。2019年荣获中央政府最高级别奖学金——“中国国家奖学金”。央央曾以古筝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录取,期间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丰台区三好学生”和专业奖学金。2020年艺考又以古筝专业第一名、高考文化课557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2023年以综合成绩全系第一(优秀率97%)的优异成绩,获中央音乐学院免试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央央作曲的原创国风古筝纯音乐作品《惊蛰》、《盎然》全网发布后,连续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海外等官媒的转发与好评,成功用古筝弘扬了新时代青年精神。近年来先后创作改编了《剑器行》、《江东》、《一梦江湖》、《御剑江湖》、《春啊,来吧》等多首古筝作品,受到筝友与网友的热烈好评并广为传播。2023年创作古筝协奏曲新作品《天姥吟》,并在7月于苏州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中首演。首演报道先后被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官媒转发。近年来央央先后在全国范围和国际舞台演出并举办近五十场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拔尖创新人才汇报音乐会和筝途故事分享会。在艺术学习和传承的道路上,央央一直追求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方向,在专业之余学习国学、书法、篆刻,爱好历史、文学、戏曲、诗词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热爱。她刻苦拼搏的精神与励志的习筝经历,影响与触动了众多器乐学习者,被誉为“榜样典范”。在央央身上可以看到一名新时代青年的风貌与才华,是新生代青年古筝演奏家中的佼佼者。导师·袁莎国家青年长江学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火星探测工程形象大使在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1 周年交响音乐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开幕式文艺晚会、中非高峰论坛文艺晚会、第九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专场文艺晚会等重大国事活动中均担任重要古筝独奏表演,多次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美国总统和俄罗斯领导人进行文艺表演。我国探月工程“中国梦音乐芯片”存储了袁莎演奏的《出水莲》,与《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共同载入史册,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首载入月球的古筝曲,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受文化部委派作为主讲人赴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麻省理工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等举办“中华文化讲堂”—《袁莎·筝与诗》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此次活动由中美两国元首确立为《首轮中美社会与文化对话行动计划》文化领域重点合作项目。袁莎是多项国内外权威古筝大赛的冠军获得者,她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重大权威古筝赛事中获得多项冠军等大奖,她本人获多项国家级指导教师园丁奖,2020 年袁莎获北京市骨干教师奖。图|央央与导师袁莎教授的合影

筝闻速递 发布

11-21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视觉盛宴视觉盛宴视觉盛宴

“盛世筝韵”2023年全国古筝艺术盛典活动在济南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充分弘扬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盛世筝韵”——2023年金钟之星全国古筝艺术盛典”于11月13—1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集结筝界资源最为广泛的民乐盛事,期间还同步召开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理事会议、三场研讨会、文艺服务志愿行及两场专场音乐会,展示近年来古筝艺术在教学、表演、创作等方面的重要成果,研究推动新时代古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并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丰富多样的筝乐艺术活动走进民众,真正将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16位古筝界人士齐聚泉城济南,共襄古筝艺术盛典。11月14日上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市槐荫区召开。96名学会理事及列席代表参加会议。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王宏,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思清,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述兴,省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武洪昌以及济南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王来勇,槐荫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韩卫英等领导出席会议。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主持会议,并作工作报告。韩新安在开幕式上讲话何思清在会上致辞韩卫英在会上致辞韩新安在开幕式讲话中充分肯定近年来古筝学会的工作,对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五点希望:一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筝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努力彰显我国筝乐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三是把目光投向世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筝乐文化传承弘扬起来并传播推广出去,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四是要秉持职业精神和操守,胸怀敬畏之心和赤诚之心,坚持弘扬正道,加强行风建设,追求德艺双馨;五是要推动学会的规范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挖掘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做好团结服务。王中山作工作报告王中山代表古筝学会班子所做的工作报告主要围绕学会近五年来开展的工作,从活动组织、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将继续带领学会投身工作实践、积极发展创新,带动筝乐事业和学会工作取得良好成绩。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三点展望:要将日常工作规范化,加强学会人才梯队建设;要深化音乐交流互鉴,重视筝乐人才挖掘与培养;要立足学术前沿,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式,传承筝乐艺术文化。按照理事会议程,理事代表对工作报告进行了审议,并在交流研讨中为古筝学会及古筝事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表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及时,尤其是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好民族音乐艺术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相当于也是吹响了古筝艺术发展在新时代的集结号。接下来,要学习好、落实好此次会议成果,在既有成绩基础上接续前进,身体力行做好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古筝艺术事业更上一层楼。理事会现场“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2023金钟之星古筝艺术盛典音乐会”两场音乐会分别于11月14日、15日晚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举行。指挥家夏小汤携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与各位古筝演奏家联手带来古筝盛宴。14日晚举行的“盛世筝韵”古筝音乐会在山东筝童带来的《渔舟唱晚》中拉开帷幕,展现出古筝艺术不断传承创新的发展前景。在上半场,来自全国各地的筝派演奏名家陆续登场,山东筝派传承人、菏泽学院客座教授韩秀英演绎了《鸿雁夜啼》,生动刻画出离群孤雁在旷野中寻伴的凄凉情景。河南筝派名家代表曹永安带来河南筝曲《陈杏元和番》,用深沉、忧郁的音调展现了陈杏元的悲愤之情。广东客家筝派传人、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客座副教授饶蜀行与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筝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蔚旻联袂带来了客家筝派筝曲《出水莲》,用清丽典雅的音色表现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林乔、黄楚英、高百坚三位潮州筝派演奏名家共同带来了潮州筝曲《寒鸦戏水》,清新轻快的旋律展现了严寒时寒鸦嬉戏池塘的欢乐景象。在下半场,古筝名家们与交响乐队联手,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交融。中国音协古筝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珊,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江澹曦共同带来了《闹元宵》,鲜明生动地描绘出了人们载歌载舞欢度元宵的情景。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蔚则带来了浙江筝派著名乐曲《高山流水》,展现了高山的雄伟气势与流水的流动不息,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萌携弦索备考古曲《海青》登场,其展现的苍劲、粗犷的独特韵味让现场观众陶醉。中国音协古筝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教授王中山带来了自己作曲的《春风吟》,用春风徐来的演奏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追求。次日登场的“2023金钟之星古筝艺术盛典音乐会”参演演奏家皆是历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获得者,展现出古筝艺术领域的新生力量。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钟奖获得者(第一名)曹照照率先登场,带来一曲《如是》,协奏共鸣的悠扬旋律触动观众的情感与思考。随后,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金钟奖获得者(第一名)、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程皓如携一曲《兰陵王》登场,用热情的演奏诠释了兰陵王跌宕起伏的故事。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金奖获得者刘颖带来的《望故乡》别具韵味,旋律明朗轻快,让人如沐春风。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金奖获得者、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刘乐带来的《万里无云》是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决赛委约作品。他以精彩的演奏表现了西行路上悠然自得的浪漫意境。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金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宋心馨带来的《苍歌引》用具有张力的演奏展现出“春”的旺盛生命力。最后,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金奖获得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任洁以一曲《望秦川》带领观众进入了“八百里秦川”辽阔意境中。两场音乐会座无虚席,一曲既了,观众喝彩的掌声此起彼伏,极具震撼力的古筝艺术视听盛宴。可谓是近年来筝界大发展的一次展示。筝乐流派代表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充分展示了筝乐艺术的缤纷多彩,更是凸显了民乐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在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古筝比赛舞台上走出来的获奖选手的演奏艺术,则从承继传统、守正创新的视角给人们以振奋,新一代古筝表演艺术家的培养、成长乃至到如今成为古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凸显出近年来中国音协在筝乐人才梯队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在新时代民族音乐工作者致力于古筝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背景下,粗略统计今天已有百万乃至近千万人来研习古筝艺术,这为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因此,这两场即可以代表国内筝乐最高水平的音乐会,其意义已不止是单纯的“展示”。正如出席古筝学会理事会的代表所言,这可以视为作当前古筝艺术于“高原”之上的“高峰”展示,其标本意义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推动发展古筝艺术的思考,显然是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筝”途漫漫,余韵悠长。筝乐作为最古老的、最能代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乐种之一,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今天,更是承载起标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奏响新时代盛世之音的历史性使命。此次古筝艺术盛典及同步举办的中国音协古筝学会理事会等活动,环环相扣,互为补充,拱呈出当前筝乐艺术建设的开放性和持续性,也为我们描绘了筝乐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古筝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与会以及参演的古筝艺术家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以筝为媒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同时亦将坚持守正创新,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推作品、推人才,更加有力地推动古筝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进而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筝闻速递 发布

11-20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视觉盛宴

以古筝彰显蜀地人文 “花重锦官城”江澹曦师生古筝音乐会成功举办

音乐会精彩集锦以古筝彰显蜀地人文。11月18日晚,一场以《花重锦官城》命名的“江澹曦师生古筝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隆重上演,音乐会以多位与蜀地有关的历史人物或生活场景为主线,为蓉城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盛宴。“花重锦官城——江澹曦师生古筝音乐会”,汇聚了众多古筝新秀以及演奏家们同台展示独奏、重奏、协奏等作品,九首精选曲目丰富多样,让观众尽享古筝的国乐魅力。舞台上,师从江澹曦教授的各位演奏家们也深得老师音乐造诣的精髓。他们演奏技巧精湛,情感饱满,尽显江澹曦教授的教学成果和艺术风范,也集中体现出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优秀传统和创新精神。本场音乐会由青年指挥家肖超执棒,除了江澹曦以及学生们的精彩演奏,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成都现代室内乐团、天籁筝乐团、天姿国乐乐团同台参演,可谓看点十足。一场高规格的音乐会,曲目的编排十分重要。本次音乐会共九首曲子,分上下半场,在曲目的编排上颇具用心。龙丑龙壮工壮工壮,才而来太次来太……”锣鼓是四川最具辨识度的声响符号之一,第一曲为合奏《锦官城锣鼓》,由吴健作曲,天籁筝乐团:陈姝羽、吴健、张颖、孙思怡、周滟婷、罗思蜀、种子煜、陈熙贤、王筱媚演奏,作品以此元素串联了古今川蜀地区内家喻户晓的旋律。利用古筝演绎出了川剧锣鼓打击乐的声响,表现了成都街头巷尾欢乐、热闹的场景。上演此首作品时,乐者可互成掎角对势。不同捂弦深浅所造的声声锣鼓如同棒卯对位般穿插交错,也亦如蜀地人人热衷的麻将对弈,四人相互听吃杠碰,其乐洋洋,趣味徒生。此曲曾获2021“敦煌奖”中国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展评、同一乐器组合作品金奖第一名。接下来的箜篌、笙二重奏《秋宵》创作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特别邀请了敖翔教授担任作曲,而李媛的箜篌与晏景晟的笙配合默契,让人感受到平静与祥和。作品在构思的过程中便已尝试将箜篌点状的音色与笙线条性的音色融合与平衡,用音乐的语言构建诗词的意境。铮铮巾帼英雄骨,熏得青史阵阵香。她是受百姓敬重爱戴的女干部,热情聪慧,她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女匪首”,勇毅凛然。她是生长于巴山蜀水的宜宾儿女,年华正盛,她是献身于白山黑水的民族英雄,气节无朽。筝与室内乐《曼声长歌》由天姿国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陈哲而作,青年古筝演奏家文陈子涵首演,天姿国乐团协奏。此曲以宜宾地区的民歌元素为创作素材,充分发挥古筝的艺术特点,既有悠扬轻柔的旋律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期许,又有激昂高亢的音调和充满力量的节奏,讴歌为民族牺牲的“一曼精神”。接下来这首作品由周桃桃作于2023年初,有感于唐代杜甫同名诗作《春夜喜雨》而成。现场由张吟、颜婕、王晶晶、周桃桃四位演奏。乐曲各段落与诗句一一对应,运用中国传统雅乐调式,融合爵士乐、摇滚乐等音乐元素,结合多变的节奏组合与多样化的古筝演奏技法,在呈现诗中丰富的声音和色彩的同时,亦歌颂师者的奉献与坚守。民族室内乐《福德祠》由翁媚玲、宋华丽、宋梓滢、陈冉联合成都现代室内乐团演奏,乐曲描写“福德祠堂”庄严、辉煌、肃穆的生动场面,表达老百姓祈福的美好心愿。乐曲以平静、肃穆开始,通过二板与双催的连接和发展逐步将乐曲推向高潮,曲调凄清、悲怨。演奏中,反复循环的主旋律,更仿佛在一遍遍地向人们宣讲幸福与道德。《润·和风》是杨晓忠教授为本次音乐会专门作曲,描述了锦官城(成都)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和风细雨场景,由肖超指挥,周天丽与民族室内乐队共同演绎。曲作者根据原作品,即戏曲女高音、混声合唱、古筝与弦乐队《春夜喜雨》改编而成。该作品将原作的古筝与戏曲女高音声部进行叠合融会,形成新的Solo声部,在时而稀疏或稠密的颗粒般的弹拨乐主体音响构架上,再辅以幽静典雅的箫笙音场。下半场,古老的古筝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相互碰撞,由肖超指挥,许琳琳与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为观众带来古筝协奏曲《万里无云》,该曲为第13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委约创作。许琳琳在台上的演奏音色饱满坚实,端庄大气、挥洒自如,极大地表达出中国传统乐器——筝的独特魅力与传统韵味,正如作曲家郝维亚老师在曲中写道:西行路上,悠然自得、万里无云、花雨满天……《阳光·大地》为王建民教授为第13届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委约而作。乐曲分为“旭日东升、姹紫嫣红、大地春潮、砥砺前行、灿烂辉煌”等段落,热情讴歌和描绘了阳光普照大地,神州一片欢腾的盛世华景。由肖超指挥、陆晶与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该曲目是以多个音乐单元串联的形式完成,其中包含了表达与再现,主题与变奏,主题与展开等不同的结构原理。陆晶的古筝演奏指法娴熟、行云流水,音色清澈悦耳、空灵婉转,与乐团配合默契,将乐曲中的动人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本次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由何占豪教授创作的筝与交响乐《蝶恋花·英雄泪》,当江澹曦教授走向舞台中央,歌声响起,掌声雷动。这也是他在本次音乐会上演奏的唯一一首作品。《蝶恋花·英雄泪》有感于诗作《蝶恋花·答李淑一》,该作品将古筝对细腻情感和恢弘气势的演绎发挥到极致,颂扬革命先烈英勇牺牲精神的同时,对英雄细腻情感进行了动人刻画,生动展现了传承百年的崇高信仰和精神力量。江澹曦教授以精湛而高超的技艺演绎直抵人心,充分展示了他的演奏风格:雄浑豪迈之中蕴含金戈铁马,细腻深情之下余音绕梁,不但完美诠释了何占豪教授的创作意图,也暗合了江澹曦兼学南北派古筝而熔于一炉的演奏风格。江澹曦教授在川音执教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演奏家及专业院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人才,所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国际各级古筝赛事中获奖。江澹曦表示,这次音乐会主要把舞台交给学生们,让他们知道实践的重要性,“希望他们到了工作岗位以后如果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也不能离开舞台,要一直在舞台上,因为教学所涉及的很多东西都需要从舞台上得到的,在实践中间总结一些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每一次上台也会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比上一次更完善。”江澹曦,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民乐系副主任,天籁筝乐团艺术总监,成都现代室内乐团团长、艺术总监。多次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央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等重大赛事评委。从教以来,他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演奏家以及专业院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人才。教授的学生曾多次荣获中国“文华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上海之春”等各级赛事百余个专业奖项。

筝闻速递 发布

11-20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有孙金阳老师的曲子《盛世国乐》,爱了爱了

文艺助推产业发展 | 兰考古筝进央音 文化帮扶暖人心

《百架“兰考古筝”央音齐奏 文艺助推产业发展》在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档栏目《东方时空》播出2023年11月15日,百余架古筝在中央音乐学院王府南大殿前奏响,铮铮琴音,熠熠生辉,筝鼓和鸣,气势磅礴!“兰考古筝进央音”作为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的最后一场重磅活动,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也落下了帷幕。此次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中共兰考县委、兰考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北京央音演艺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王世成,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等出席活动。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歆主持。立德树人行使命 扎根央音映初心手植泡桐树,浇根育人心。当天上午,兰考县委书记代表兰考县向中央音乐学院赠送了一棵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的“二代焦桐树”,栽种在了中央音乐学院风雨操场。于红梅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对兰考县委表示感谢,她指出,兰考县赠送给中央音乐学院的这颗泡桐树,代表着兰考人民对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的深情厚谊。她强调,今天的幼苗深植央音沃土,笔直的树干象征的正是中华民族挺起的不屈脊梁,它将无时无刻不激励央音学子不畏艰难,勇攀艺术高峰。她表示,一个人,一棵树,一个产业,一种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将永远指引央音师生砥砺前行;用泡桐木材制成的民族乐器奏响的中华乐音,也将伴随着这种伟大精神,世代传颂,永放光芒!陈维忠首先对中央音乐学院长期以来对兰考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60年前,焦裕禄书记亲手栽种下的泡桐幼苗,已然参天,今天,送到中央音乐学院的“二代焦桐”,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他提出,全国民族乐器行业百分之九十的音板都取材于兰考泡桐,兰考县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地合作,正是打通了当地民族乐器传向全国、传向全世界的一条路。琴瑟声声促传承 文化帮扶暖人心当天上午,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兰考筝乐团师生、全国各地一线古筝教师齐聚中央音乐学院醇亲王府,用兰考古筝奏出中华乐音,在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教师程皓如,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兰考基地文艺宣讲师李杨冠宇,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校友尚靖雅的领奏下,奏响《盛世华筝》《战台风》《焦桐花儿开》《我和我的祖国》,四首作品缀连成“诗”,既有气势磅礴、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也有传承精神、用心用情的焦桐花开;既有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和谐乐章,也有直抒胸臆、质朴表白的深情礼赞。曲曲精选,共奏华章,展现校地合作新气象!俞峰表示,2021年,中央音乐学院与兰考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发挥中央音乐学院专业人才资源优势,打造校地合作典范,在传播党的声音党的温暖、推动地方美育事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器乐产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俞峰指出,通过成立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河南兰考基地,派驻文艺宣讲师常驻当地,设立兰考央音校外音乐水平考级考点,与兰考县人民政府共同设立民族乐器发展研究院等活动,充分践行了“艺术服务人民”的宗旨,弘扬了焦裕禄精神,推进了兰考县美育工作的做深做实,助推了兰考民族乐器产业的蓬勃发展。俞峰强调,此次“兰考古筝进央音”活动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文艺帮扶的生动实践成果,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次有效落地。阎晶明在致辞中提到,中央音乐学院秉持“教育振兴乡村、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与兰考县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用音乐赋能乡村振兴,长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兰考担任“文艺宣讲师”,在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兰考县进行了大力支持,在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王世成表示,“兰考古筝进央音”的创意,有高度、有实度、有温度,多年来,中国乐器协会与中央音乐学院务实合作,与兰考县的联动共建,在乐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悉心指导与合作支持。他提出,希望大家持续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共谋民族乐器产业创新发展大计, 用音乐文化的力量助推兰考未来发展!陈维忠首先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兰考民族乐器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他指出,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双方多次深度对接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把音乐和温暖带到了乡村基层。他表示,兰考县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乐器协会共同举办的此次活动,将上百家本地民乐企业产品带到学院展示,既是话合作、图共赢的大喜之事,也是亮品牌、扩影响的务实之举,更是谋赶超、促跨越的发展之基。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驻河南兰考文艺宣讲师李杨冠宇在发言中说道,“焦裕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兰考人,她有幸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文艺宣讲师来到这片充满信仰的热土,仰望60年前焦裕禄同志亲手栽下的泡桐,看到了他在兰考人民心中播下自力更生的种子,为兰考人民撑起一颗踔厉奋发的精神之树。一棵“焦桐”名远扬 校地合作助振兴当年治理风沙、种植泡桐的回馈,提供了一个音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绘就了中央音乐学院与兰考县的绵长情谊,“教育振兴乡村,艺术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激荡出的是兰考蓬勃的发展动力。焦桐挺拔,精神永存,种下的不仅仅是小小的泡桐苗,更是“扎根沃土、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走进央音的不仅仅是百架古筝,更是搭建起一座传承精神、助力振兴的桥梁,是在赓续焦裕禄精神中,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传承发展中的激荡力量。用匠心谱写琴声瑟瑟。演出活动结束后,一行人赴王府音乐厅参观、体验了古筝面板的制造生产过程,并与现场的工艺师傅进行交流。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还有:兰考县领导张卫波、王旭鹤,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余音,兰考县百家民族乐器企业、兰考乐器工匠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光明日报、央视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音乐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音乐、音乐周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人民网、新浪网等 20 余家重要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程皓如: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我们一共有100余位演奏员,第一批组成人员是我们从附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的在校在读学生;第二部分是我们全国一线的优秀古筝老师;第三部分是我们来自河南兰考的古筝学生。那么也不禁让我回想到2021年的时候,我们学院的64名民乐系的古筝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登上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晚会。我觉得我们当时是带着一种责任与使命,这一次同样也是带着一种责任与使命。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始终秉持着“文艺为民”的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扎根沃土,服务人名”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今天的"兰考古筝进央音"活动就是中央音乐学院践行“文艺为民”的生动实践。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与中央音乐学院赓续红色血脉的职责使命相结合,奏响了校地合作的新乐章。李杨冠宇:我特别兴奋特别激动,能够带着我在兰考的学生们来我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一起演奏。这次我们带来的20名参演学生,是从我们一起组建的兰考第一支千人筝乐团中选出来的特别优秀的师生代表,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北京,特别开心和期待。虽然大家都知道兰考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但是兰考这么多的孩子中并不是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我们中国民族乐器,所以这次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这次来演奏的学生们也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起的,而且这次参演的老师们也都是从零基础开始不断努力学习,现在已经能够自己独立教学,并且带着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参加兰考县非常重要的演出了。文艺宣讲师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任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爱,给当地带来的强大的感染力,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央音乐学院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宣讲师,把文艺的火种撒遍我们祖国每一个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我理解的无私奉献,迎难而上,可能对于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宣讲师来说,它需要通过每一个地方的需求了解当地的需求,因地制宜,然后发挥每一位文艺宣讲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地方开出不同的绚烂的文艺宣讲之花。尚靖雅:我很高兴这次作为校友,同时又作为全国一线古筝老师的代表,中央音乐学院海内外考级委员会的考官,以三重身份来参加这次活动。兰考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们古筝面板的原产地,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以焦裕禄精神为指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中央音乐学院一直践行着“用音乐服务社会,用艺术服务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也一直突出着央音的引领作用。学校的初心和使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在我踏入社会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也时刻铭记于心。

筝闻速递 发布

11-20
0 0
登录 后方可评论

TA关注的人

TA的粉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