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是敬爱的曹正教授诞辰104周年的纪念日。曹正先生62年来潮汕采风,与先父结下金兰交,自此南北筝人,鱼雁往来,研筝乐,议世事,留下很多珍贵书信和手稿,兹摘录四则,缅怀给中国古筝留下巨大精神财富的曹正教授。
一、筝艺与商品
当年我们无论从谁来往都建立在古筝艺术事业的基础上,可以说私心杂念是比较少的(不能说一点儿没有)。但现在的人们则往往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了一些;我现在再三提倡向业余大师们学习,不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用于教学、演出和科研中去,这样一来,人们便看成我们的做法,没有身价,没有地位,甚至贬低我们的学术地位,这又有什么呢?古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因些我们还是要“我行我素”为是。
——摘自79.11.4来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古筝参与市场化运作乃大势所趋,但如果“为自己”太多,学术让位于铜臭,贬损筝家的人格和尊严!学术研究要赖得住寂寞,“为自己”太多,智仁之器沦为赚钱机器,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去教育后人?!筝家要团结协作,努力提升筝乐的学术地位,不要随大流,把古筝艺术当成"商品"的附庸!
二、技术与艺术
有关演技变化上的运用也该这样,一定要根据乐曲的特点"量体裁衣",有所安排,而不能根据演员技术水平来安排技术,因为这样也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毛病。
——摘自62.6.2.来信
这是曹正先生62来潮汕采风对潮州音乐演奏的观后感。重温曹老关于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联系当今古筝演奏现状,不无启示。
古筝的技术发展很快,日新月异!无庸置疑,在古筝演奏中,技术是基础。然而,技术是为乐曲服务的,不同的乐曲,不同的流派应该有不同的技法安排。但现在有些筝家喜欢炫技,似乎在古筝演奏中不加点令人炫目的"技巧"不太过瘾。这个问题已引起老一辈筝家的注意和警觉。傅明鉴老师认为:古筝的风格非常丰富,对音色和音乐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所以演奏的用指方法也多种多样。因此,我们要学会弹什么曲子用什么方法,适合才是好的,才是对的!王昌元老师认为:任何古筝演奏技法都有其局限性,那些不问作品风格和古筝流派的特点而套用现代技法是古筝发展的误区!
傅雷先生言: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旨哉斯言!
三、保守与开放
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弟数十年来未忘怀于此,某些改良主义者尽量歪曲古为今用,说什么古曲必须改造才能为今所用,若然,地道的传统将何以为据?
——摘自曹正教授73年冬节前夕来信
辉远此次回籍探亲过京时表演了《战台风》一曲,谈到他的感想说“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没有做不到的。因此我想到世兄百坚,是否也弹练《战台风》,我建议要弹练一翻,这是六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新曲,是推陈出新的佳作,青年人不可不弹也……
——摘自75年4月17日来信
有人认为曹正教授学术思想是“厚古”、保守,这是偏见!存承与发展,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傅明鉴老师说得好,曹老师的“保守”是真正的继承;曹老师的“开放”是有选择的接受各种创新事物;曹老师的理论思想是筝艺发展的先导!
四、回来吧,清音雅韵!
“当今琴道式微,清音雅韵难与领略,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我们的筝音能够演奏出如此不俗之曲,自是同道甚感欣慰之事…"
——摘自74年5月8日来信
这是曹正教授62年对"后学演奏古调总难令人满意,常恐百花一枝殒㓔雕零…"的忧虑之后对筝乐发展现象和审美的感叹和热切期盼!
当筝瑟琵琶日慕繁华之际,当古筝舞台高、硬、快、响,打、砸、敲、拍引领时尚之时,清音雅韵何处觅?在以对传统流派改良意识代替对千百年筝乐文化的原样存承,在传统经典筝曲与现代技法嫁接成风的当下,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快手“炫技”,失去的是那淳朴、自然的绕梁音韵!欣赏了傅明鉴老师为纪念曹正先生诞辰98周年录制的“中州古调",傅老师信手拈来,随心随性,韵雅音美,真筝乐!”傅老师说:"艺术的表现有简单,也有复杂的。古筝艺术也一样,一首看似简单的乐曲常常隐藏着深沉的含意。在浮躁的今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去静聆那些能让我们安逸的音乐,感受到内涵的美妙!"
古调根未断,传人在。面向田野,不耻下问,拜师学艺,玩乐寻韵,持之以恒,就可闻到"古调"春的气息!
回来吧,清音雅韵!
曹正教授诞辰之际,再读曹老书信,有所思,有所感。感恩曹老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