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何占豪新作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西施故里震撼首演!

11月13日,“第九届西施文化节”在浙江诸暨·西施大剧院隆重开幕。西施文化节作为诸暨的文化“金名片”,将“美美与共”的西施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结合,向中外观众彰显着西施故里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原北京军区司令员张仕波,省人大常委会原代理主任俞国行,省咨询委主任、原副省长黄旭明,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功勋会长徐德明,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叶志斌,以及参加2020世界珍珠大会的部分嘉宾出席开幕式。市领导徐良平、胡华良、姚汉松、郭浩良、潘超英等参加。 


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徐良平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诸暨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华良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演出中,从诸暨走出来的国际音乐大师何占豪教授,携手著名古筝演奏家罗晶、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吴正瑜、上海汉成交响乐团,不仅将何占豪教授的全新力作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正式首演带到了西施故里诸暨,更为家乡人民留下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交响音乐会,弘扬深刻而独特的西施文化,及其蕴含的历史积淀与传承脉络。


音乐会不仅因纷呈的经典音乐作品而分量厚重,更因诸暨音乐人的 “四世同堂”而显得格外珍贵。


一场“四世同堂”的交响音乐会


上半场,来自暨阳小学的童声合唱团登场,与上海汉成交响乐团合作,纯真浪漫地歌咏唐诗宋词组曲《游子吟》、《春晓》、《山居秋暝》。耳熟能详的诗词在孩子们的歌声中缓缓流淌而出,浓郁诗情诗意与交响乐浑然一体。透过孩子们的演唱,用古典音乐的形式传承并弘扬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暨阳小学少儿合唱团弘扬诗词文化


著名指挥家林志强执棒上半场演出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下半场伊始,一场跨越36年的重聚首感染了观众。36年前,诸暨越剧团邀请何占豪为家乡剧团创编的《西施与范蠡》作曲,尤其是主题歌《荠菜花》,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6年后,何占豪教授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奏家,也是当年担任诸暨越剧团主胡演奏的徐延安,与该团的青年演员蔡铁萍、黄红燕,以及诸暨青年合唱团合作,老中青三代艺术工作者以交响越剧的形式,演绎经典片段,用艺术传递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




这首《西施与范蠡·送别》,由何占豪教授亲自将36年前的单声部主题歌改编成现在的交响越剧合唱版本,为这段西施范蠡临别之景更添厚重凛然之感。


让何老师没想到的是,这首经典旋律至今仍在诸暨不断传唱。“荠菜苦,苦荠菜……”主题歌将深受战乱之苦的越国老百姓比作荠菜,千人踏万人踩,尽管敌人来进攻我们,百姓们苦不堪言,却依然立志报国,总有一日,“花开默默报春来”……



何老师颇为感慨,“36 年前,诸暨一没有合唱队,二没有家乡乐队,36年后可以请到优秀的交响乐队,家乡又有优秀的诸暨教师合唱团,就一定可以把那个时候的主题歌表现得更好。”


以“宫怨”演绎“西施”家国情感


音乐会上,首部西施主题交响音乐作品——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压轴登场,赢得全场观众如雷掌声。这首12分钟的《越国西施》,由何占豪教授为家乡创作,于西施故里首演,用音乐深情刻画了西施的身世经历、内心情感的变化,演绎了西施传奇一生,向战争发起控诉,展现着越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该曲以旋律之美表尽西施心灵之美,以丰富的音乐色彩,饱满的听觉艺术,延伸着动人的西施故事。音乐会更特别邀请了著名古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 罗晶教授 为本次音乐会献上新作《越国西施》的首次正式演出。在罗晶教授出色的演绎下,美妙的筝音点燃了台下听众情感的共鸣,艺术与情感互相交织,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向我们展现了千年前那场动人的西施传说。


作品分为五段,极力彰显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毁灭。尤其通过“宫怨”段落,描绘了西施入吴宫后,强颜欢笑难掩内心的寂寞痛苦,富丽生活难压心头对仇敌的怒火。战乱虽毁灭了西施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被迫入宫的遭遇并没有磨灭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随音乐进入一再变化的情感世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传递着人类永恒的心声……


《越国西施》


关于这段内容的创作,何占豪教授特意向同为诸暨人的著名历史学家钱汉东先生请教,得知西施在吴国生活的几乎没有史料记载,放心大胆地进行创作。


“我认为西施到了敌国之后应该是怀念家乡、怀念母国,想念范蠡的,盼望早日被接回母国的,她虽然看见的是辉煌的金殿,但她心中是冷宫。”


何占豪认为,要写好西施,时代背景、吴越战争、西施自身的感受一样都不能少,才能让人物真正立起来。身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并不能使西施快乐,因为战乱带给她和家乡亲人的痛苦不能忘。在这种情感冲突、怨恨中,西施的人物感情才能足够饱满地呈现出来。



用古筝乐器、民族旋律描绘家乡故事


《越国西施》的前身是古筝与钢琴的合奏,在“第35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首度面向大众演出,收获了不少古筝演奏家的青睐。但何占豪教授认为,古筝的音色跟钢琴有一些冲突,还只是一个试验作品。经过一年的改编,2019年,何占豪带着初步写成的交响乐作品在澳门进行了试演,但没有正式首演,因为他早就确定了首演地一定是家乡诸暨。


此次正式首演的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气势强烈,情绪饱满。“古筝这个乐器,是我们民族乐器中最能表现喜怒哀乐、悲愤深刻情感的乐器,钢琴的音色有力度,却不及古筝刻画出揪心情感;小提琴音色虽美,但必须借助伴奏,而古筝是右手旋律左手伴奏,很能够深度展现复杂感情,它是非常有前途的乐器,所以我用古筝来写西施。”


在何占豪看来,《越国西施》是来源于自己家乡的故事,一定是做成民族的旋律。作品在音乐上吸收了江南民乐的同时,糅合西方交响乐语言,通俗流畅更具欣赏性。雅俗共赏,即便入门级的交响乐观众,也能听得懂。



与此同时,同样是西施题材,在对音乐文本的处理上,《越国西施》与《西施与范蠡·送别》在曲风上还有很大差别。


“比如其中战乱的部分,西施是跟她母亲一起逃难,过程中作为‘美人计’被送去吴国,她是落入了敌人的爪牙,所以那段乐曲是大气磅礴的场面,又好像有西施在嘶吼‘妈妈呀,我不去呀……’。”


同样都是何占豪的作品,《越国西施》则更加贴近诸暨人的性格,也更能表达当下何占豪对于西施故事的理解和心境。至于乐曲的表达,是范蠡送西施,还是西施被迫送去敌国,哪一种演绎更感人则交由听众评述。


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首发演奏家罗晶教授,虽然第一次来到诸暨,但感觉并不陌生。

“可能是与我弹奏何老师的这部《越国西施》有关,每一次的弹奏,更像是与西施的隔空对话,她向我讲述自己的遭遇,而我则通过琴弦将故事再传达给观众,我们陌生又熟悉,这份情感让我一踏上西施故里,便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越国西施》的问世令习筝者爱不释手,何老师不仅熟知古筝的技法,更将民族音乐与民族精神融入到创作中,能够有幸作为这部作品的首演第一人,是十分幸福的。


古筝是一种非常能够诠释人物情感的乐器,而《越国西施》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也让演奏者有更多发挥空间。我们古筝左手主韵、右手主音,通过曲子留白之处的“划”“按”技法处理,用交错的“琴”感表达人物故事复杂的情感,时而是西施戏水时水灵灵的娇俏模样,时而又是进入吴宫后难掩苦楚的揪心之态,此时琴音便化作西施的语气语调,将她的故事娓娓道来……”



《梁祝·化蝶》


“我知道现在诸暨有很现代化的剧场,也有机会邀请到行内顶尖的乐团,其实好多观众只差一步,就是走进剧场,去亲身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我希望交响乐《越国西施》可以让人们有这样一份期待。”两年前,何占豪开始创作《越国西施》时,曾这样说道。


而这一次,西施大剧院座无虚席,掌声雷动,人人因曲动容,热泪盈眶。古筝协奏曲《越国西施》圆满首演,不负众人期待。



(新闻来源:何占豪工作室)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