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芦雁古筝独奏音乐会”在盛京大剧院奏响传承新声

7月6日晚,盛京大剧院音乐厅内筝音袅袅。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古筝专业副教授芦雁带来的“芦雁古筝独奏音乐会”,以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演绎,为沈城传统音乐爱好者献上了一场兼具学术厚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视听盛宴,彰显了当代民乐传承者的专业底蕴与创新追求。并在沈阳日报进行宣传发表。

 


芦雁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杨娜妮教授,完整承袭了北派筝艺的精髓。上学期间,跟随林毛根先生学习南派筝艺。早在1996年,她便受邀录制辽宁电视台《第二风景线》古筝系列音乐鉴赏节目及录制杨娜妮古筝教程,成为北派筝艺早期推广的重要参与者。从教二十余年来,她斩获荣誉无数。荣获沈阳音乐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的称号印证了“教艺兼育人”的执教理念。



在学术研究领域,芦雁教师同样成果丰硕。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主要负责人,主持院级科研课题,深耕古筝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研究。发表了数篇论文及著作,构建了从技法到流派、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研究体系。



教学领域,芦雁老师的成果堪称“桃李满天下”。她指导的学生不仅屡获国内外赛事嘉奖,更有多人获评“国家三好学生”“省三好学生”;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国家级院团骨干,数位工作于浙江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闭环。而她的艺术足迹早已跨越国界,受邀出访加拿大、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成为北派筝艺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当晚的音乐会,恰是其艺术积累的集中呈现。开场曲《夜深沉》(王中山改编)以京剧曲牌为骨,一开场便展现出“南北融合”的独特韵味;《高山流水》以浙派筝法演绎,呼应了她在《浙江筝派的发展》中提出的“流派互鉴”理念;《雨莲花开》的现代抒情与《鲁筝碰八板》的民间质朴,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压轴曲《卧虎藏龙》(刘乐改编)更是将其研究中“音色叙事性”理论付诸实践——通过分段式演绎与明暗音色的转换,以筝音勾勒出武侠世界的豪迈与柔情。



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热烈鼓掌。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评价道:“芦雁的演奏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有传承者的温度,这场音乐会是她二十余年‘教、研、演’融合的最佳注脚。”而来自新加坡的民乐爱好者陈女士则表示:“从传统古曲到现代改编,每首曲子都听得懂、记得住,这就是民族音乐的魅力。”


评论1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