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闽筝流派的概况
张学海
接北京古筝研究会的通知,要我在“古筝学术交流会”上,就闽筝流派的概况做发言。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所谓“一家之言,难以概全”。但基于这次维扬盛会,乃是古筝史上千古难再的韵事,故不揣冒昧,谨献刍荛,在这里谈一谈闽筝流派的概况,希望它能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曹正先生在《关于古筝历史探讨》中指出:“结合历史上关于筝的记载和故事、传说等等,由近及远,从今到古,经过辩证推敲,理出这一古老民间音乐的正确看法来”。这段话使我得到启发,因流传的历史与流派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先谈谈福建筝流传的历史情况。
闽筝流传的范围较小,它既没有象河南那样广为流传,也没有象在广东那么普遍,闽筝在闽南较为盛行,但以诏安为最,而我家传古筝的历史在本省来说算是较早,影响也较大。古筝的弹奏技巧,自我曾祖父、母起就皆熟稔掌握,代代相传于兹近二百年的历史。据说当时合家老幼皆能弹会唱,尤其是昆腔、老幼皆谙。每逢春花秋月,良辰美景,不是在家中庭宇间合奏古曲,就是乘画舫在本县东溪上游船奏乐,以筝为主奏,伴以其它民族乐器,为三弦竹弦、椰胡、秦琴板鼓。那时诏安“张家乐”之称闻名于省内外。祖父青年时期在本县文昌宫边开一裁缝馆,舖号叫“流香”,每天晚上皆聚友演奏。以古筝为主合奏传流乐曲,在闽南的云、浦、诏、东以及广东潮汕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誉为“儒家筝” 。
先父张永固十五岁开始会弹古筝(1911年),在家庭浓厚的音乐气氛的熏陶下和他对古筝的偏好(他尝说:“余不可一日无此君”)及其几十年的磨砺,使他的古筝弹奏技巧,具有独特的风格。
先父于1959年参加了福建省首届民间音乐汇演,登台独奏古筝《百家春》、《将军令》《蕉窗夜雨》等曲,又在省台录音,深受省内外艺术界的好评。
叔伯张确于1955年赴省台录音,独奏古筝曲《蛟龙吐珠》也深受本省艺术界的好评。
1955年先父编著的《古筝入门》一书,于1961年由本省群众艺术馆印行,分发各音乐大专院校。 这对闽筝流传,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62年元宵前后,曹正教授不远千里到广东潮汕地区采访民间音乐,特邀先父赴汕会晤、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款曲之舖并录《蛟龙吐珠》、《蝶恋花》等独奏凡二十多首,甚得曹教授的赞赏,誉先父所奏筝曲乃其福建筝的独特风格。
回忆起本人孩时学弹古筝时,先父(爷)对我的谆谆教导记忆尤新。他常说:“一曲有一曲的感情,各有不同的奏法、切忌千篇一律,如《浪淘沙》乃形容大江浪千叠,奔流东汪的气概,宜采用截(节)音法,轮指法;《昭君怨》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异国思乡的情调,奏宜缓慢,多采用上滑、下滑的手法:《蕉窗夜雨》描写秋夜雨打芭蕉,寒窗独感情悲凉凄清,指法柔中有刚,出音圆滑、间用连珠法、轮指法,《出水莲》表现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风标,出音宜清晰,多用踢法,间以连珠法、截音法。先父并指出,弹奏者应把乐曲所要表现的意境和弹奏技巧融合在一起,合奏时按头板、二板、三板顺序进行力求齐、和、清。
流传二千多年的“秦筝”,这一优秀的民族乐器,从春秋时期的秦地流传到全国各地,恰似“茫茫九派流中国”。二千多年以来,由于各地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民间歌谣的不同,以及各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的影响,使各地古筝风格迥异,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
俞文犳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土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如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栁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用这段话来作为南北古筝二大流派的评价我看是恰当的。
“乐中筝”风格可分南北二大流派,前者,优美而婉转,清晰而抒情,峭丽而多变。后者富丽而堂皇,浓厚而雄健,豪迈而鲜明。闽筝应属南派的范畴。但也有不同的韵味和地方特色。
以上所谈的是我对闽筝流派的一些看法,是否正确,尚祈方家教正。闽筝派的进一步形成,有待于福建弹筝人的进一步努力。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
祝“乐中筝”在世界艺坛上永放异彩!
福建诏安县 张学海
1986年10月25日
…………
张学海先生的遗文《略谈闽筝流派的概况》梳理了闽筝流派的“张家筝”历史、传承、技法和筝风。读张先生的遗文,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窺见闽筝流派的起源和传承的轨迹。可以断言:闽南筝有源有流,风韵独特,是传统古筝流派古老的一支。
谢谢张辉老师分享张学海先生的遗文。因是油印件,有些字迹不太清晰,文中某些打字可能不太准确。为尊重原作,录入尽量保持原貌,个别文字加括号备注。
——高百坚 2021年8月27日录于羊城
评论0条评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