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英睿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筝——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以下简称《筝》)于今年9月上市了。这对古筝艺术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是一本关于古筝艺术的最新文字著述,内容翔实,趣味横生。作者采用了故事讲述、演绎的方式,以年代的发展为经,以与古筝艺术相关的人和事为纬,组成了一个关于古筝艺术的文化史库。通过阅读此书,相信大家会对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 《筝》书总共分为七章,作者随着年代发展的足迹,剖析了古筝艺术发展的起起落落。《筝》书的特点盘点如下: 故事演绎,通俗易懂 目前古筝艺术发展的大好形势使得古筝图书推陈出新较快,但是往往以曲集乐谱居多,内容大同小异,而相关的文字著述相对缺乏。而《筝》一书的上市填补了古筝文字著述匮乏的空白。由此说此书是古筝艺术与文学的又一次成功的联姻也不为过。 《筝》一书虽为文字著述,但却不是另爱好者望而却步的高深理论著作,而是一本内容翔实、趣味横生的普及读本。《筝》一书亦文亦史,并非单纯的文学虚构与演绎,也不是大量史料图文的机械堆砌,而是两者的巧妙结合。读者在兴趣浓厚、轻松阅读的前提下,可以洞见古筝的历史、文化各方面。之所以普及,是因为其中故事的可读性。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是根据文史经典中的记录发展而来,有的是根据分析诗词歌赋演绎生发,有的则是人与古筝的趣事佳话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中,“历史”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人物也变得个性化、立体化起来。有些故事或者史实是第一次讲述、陈列,可以称为是名副其实的“内容翔实”了。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筝》书与一般的文字著述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图文并茂。书中引用了大量珍贵图片资料,有的是古筝考古的实物图片,比如出土于江西贵溪的十三弦木琴、江苏吴县长桥古筝图片;有的取材自古墓画像砖、石窟石雕、壁画,比如《筝乐艺术的亦雅亦俗期》一节中运用了山西、北京等地发现的弹筝伎乐砖雕图片,再如《西胜寺的“仁智之声”》一节中大量引用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图片;有的是名家生平弹琴、雅集等活动照片,等等。图片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对史实的尊重和积累,凸显出中国古筝艺术历代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也因其形象生动性而吊足广大爱好者的阅读兴趣,方便阅读。 当今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作者对大量历史图片的运用恰好迎合了广大读者的口味。相对于文字的阐述,图片更为形象。当今也有很多古筝教材用书也采用了文配图的形式,比如古筝演奏的基本坐姿、基本手型、基本指法的图片等等,这为古筝爱好者自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而此书对大量考古实物、画像壁画的运用,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对千姿百态的古筝艺术文化做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呈现。 内容翔实 新见百出 一般的古筝文字著述都会包括历史起源、构造形制、演奏技法、流派名家、名曲欣赏等,内容铺排、形式都较老套,有些也难免雷同。《筝》书则从史出发,对古筝艺术千百年来发展的成就进行了逐一梳理,并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串联。此外,此书还通过“小百科”的相关链接将内容进一步扩充,构成了一个以史为主干的树枝形结构。比如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章中,对“五弦筝”、“十二弦筝”、“乐府”、“相和歌”等的介绍和补充。体现出作者思维上的开阔与不拘泥于写作形式的视野。 在内容翔实丰富的同时,新见百出也是一个典型的特点。比如第一章谈筝的起源和相关传说,作者通过考古实物和文史资料论证了秦筝形成的年代以及当时已经出现和流传的形制。与一般古筝书籍论述古筝起源不同,本书中有一个关于古筝起源和传说的新提法,即钟子授筝说。相对于以往的“分瑟为筝”、“名人造筝”、“西方渐入”等说法,“钟子授筝”可以看做是研究古筝源起和流传的新的突破了。此外,“开元第一筝手薛琼琼”、“元世祖钦定《白翎雀》”、“西胜寺的‘仁智之声’”、“柳如是慧眼识唐筝”、李闯王的秦筝缘”、“唐彝铭弃政学筝”等在内的十多个故事也都是一般古筝书籍找不到的趣闻佳话。 《筝》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书写到新中国时期,可以说是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全程把握。然而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史的梳理仍有空缺,比如三国时期的周郎、唐朝敦煌民间的弹筝高手宋家娘子等等就未提到。在如对图片的利用上,对我国传统用筝比如钢丝琴以及当今古筝最新的形制研究成果没有进行展示,也成为一大缺憾。即使如此,《筝》书也为当前古筝书籍文字著述开了一个好头,也是当前梳理古筝发展史的一朵奇葩之作。期望古筝书籍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以饱读者眼福。
宋光生是中州古调板头曲的传承人。2006年,板头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文化部确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宋光生榜上有名。 中州古调板头曲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主要在大调曲子正式演唱之前演奏,其传播中心在河南邓州。它和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山西音乐齐名,是全国四大乐种之一,《高山流水》、《大起板》、《汉宫秋月》等是其代表作。 板头曲是南阳大调曲孕育出来的,它是南阳艺人在演唱大调曲“开正板”前演奏的曲子。曾几何时,村头大柳树下或老城小茶馆里,艺人们先弹一曲,告诉你“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上树了,牛也喂饱了,唱曲快开场了,赶紧过来吧”。同时安抚场子里性急早来的听众,“别急,先听一段音乐,等场子里再上上人”。于是,随着一阵“嘣嘣”声响,观众们或屏息凝听,或晃脑品味,沉浸在那时而激越高昂,时而如泣如诉的丝弦声中。 曲艺界自古就有“板头曲不养人”的说法。由于挣不来钱,再加上板头曲对演奏水平要求较高,所以,如今会板头曲的人越来越少。现在邓州城里曲友只有20多个,且多为五六十岁以上的人。“照这样下去,再过十年八年,板头曲将成为一代绝响。”说到这里,宋光生不无忧虑。 与板头曲结缘 在邓州听宋光生弹奏板头曲《打雁》,但见其中指连剔数弦,“数弦一声如裂帛”,接着如闻受伤大雁哀鸣……宋光生边揉边按并加小颤,群雁和受伤雁交替哀鸣,音色多变,强弱鲜明。听来堪称绝妙,让人连呼过瘾。 屈指算来,68岁的宋光生与板头曲结缘已逾半个世纪。 1954年,14岁的宋光生拜自家附近大名鼎鼎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东扶为师学习古筝。后来,他又学习了三弦、琵琶。每到闲暇,宋光生就会走进邓州老街的茶馆里拨弄丝弦,自娱自乐。没想到,“自娱自乐”却改变了他的命运。1957年,邓县(邓州原叫邓县)成立业余文工团,宋光生因为弹得一手好筝、会数十首板头曲进了团,从此成了“公家人”。1962年,全省首届古筝研究会召开,22岁的宋光生在研究会上以纯熟的技艺崭露头角。从此,他的名字与“板头曲”连在一起。“文革”时,文工团解散,宋光生到供销社当了营业员。虽然职业变了,但数十年来,宋光生一直勤练不辍。目前,他是邓州市大调曲研究会的会长。 让板头曲与梦一起飞扬 2000年退休后,宋光生开班给孩子们传授古筝,每年都有20来位学生考上专业音乐学院。但宋光生不满足——“要想改变板头曲人才缺乏的现状,应在河南和南阳的高校里,甚至中小学里开设大调曲、板头曲专业学习和欣赏课。”他认为这才是根本措施。 板头曲的学习必须靠耳传口授,因为其中的许多精妙技法、起承转合是乐谱根本无法记录下来的。这让宋光生常常很是着急。几年来,他一边培育新人,一边着手整理古筝相关技法和曲谱,希望为板头曲多做些事情。为此,他常常伏案到深夜。今年2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筝基础训练》一书。目前,他正在撰写《今之词古之乐也》(暂定名),考证唐诗宋词的乐谱。“希望有朝一日看到板头曲走出国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宋光生最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产生于2001年,那一年,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宋光生眼里,板头曲曲牌最早可追溯至元曲,曲词雅俗共赏,完全可以与昆曲媲美。
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将于2008年26日,参加韩国作曲家新作品音乐会,届时任洁将与韩国著名伽耶琴演奏家和大提琴演奏家演奏新作品:古筝、伽耶琴、大提琴三重奏《瞬间》,韩国作曲家Cho,seck yeon曲;及新作品《阿里郎变奏曲》,韩国作曲家Shin,hyungchul曲。 9月28日,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将与“首尔吉他四重奏”的四位韩国顶尖吉他演奏家合作专场音乐会,届时将演奏古筝与吉他四重奏《眼泪回旋曲》,Park,ije曲,《五感》Cho,seck yeon曲,及古筝独奏曲《For 10 days》等等。古筝与吉他四重奏---中韩音乐家交流音乐会,将于10月在中国上演。 10月3日,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受邀参加韩国釜山电影节。 另:2008.9.18、19 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将在沈阳、鞍山独奏音乐会 2008.10.6 青年古筝演奏家任洁将在无锡举办古筝独奏音乐会